义务教育课程“大变脸” 每节课不固定为45分钟

作者:赵颖彦 来源:法制晚报
2015-07-10 13:35:37

  法制晚报讯(记者 赵颖彦)今后,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将实行“大变脸”,课堂活动也随即发生改变。昨天,市教委印发通知,本市将于7月31日正式实施《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此次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学生的课堂时间将不拘泥于固定的45分钟,可实行长短课、大小课结合。此外,小学的语数外等课程将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尤为重要的是,此次课程“变脸”更加注重综合实践课程,各学科不得低于10%的可是用于实践,并鼓励学科“跨界”。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在秋季新学年按照修订后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这些变化,将使义务阶段教育更加体现“整体育人”理念,突出对学生终身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变脸”1

  课程结构:打破一节课45分钟“定律”

  一节课45分钟已成为教学中根深蒂固的“常识”,但随着《课程计划》的实行,这一“钢铁定律”将被打破。今后,学校将依据课程标准安排课程计划,规范课程内容深度、广度和进度,不赶进度、不增难度,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其中,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但具体学时实行总量控制,将课程自主权下放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即可。

  此外,《课程计划》中课时安排还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规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变脸2

  学科变化:低年级英语学时“缩水”

  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

  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变脸3

  综合实践: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界”

  此次《课程计划》中重要一环是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统筹理顺。

  按照计划,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更关注联系实际主题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可组织与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家交流,到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代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电子报的制作,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可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现代农业园、化工厂等开展实地调研。

  变脸4

  作业减负:小学低年级不得布置课外作业

  《课程计划》要求,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