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人”尼泊尔救灾:冒着余震派送食物

作者:吴国颂 来源:羊城晚报
2015-05-28 09:18:39

“公益新人”尼泊尔救灾:冒着余震派送食物<BR>

  王佳丽(中)和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供餐点吃过饭的小朋友合影

“公益新人”尼泊尔救灾:冒着余震派送食物<BR>

  谢铭(左)与四川救援队工作人员搬运物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通讯员 张江钰

今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强震。破坏性地震已造成8583人死亡。尼泊尔地震还波及我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

地震发生后,王佳丽、谢铭跟随救援队分别前往尼泊尔与西藏灾区第一线。他们是北师大珠海分校公益班的首批毕业生,专业知识在这次地震救援中接受检验。记者了解到,珠海高校两年前就在国内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飞机盘旋四五小时才降落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仅仅19分钟,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启动了“人道救援—尼泊尔特大地震及西藏地震响应救援”。王佳丽、谢铭申请作为志愿工作者赴灾区。

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公益新人”来说,远赴灾区前线投身紧急救援活动,对自己、家庭和所在机构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王佳丽的家人开始不是很赞同,因为担心有危险。“但过了几天,父母看到没事就不反对了。”谢铭的家人们则安慰他以平常心积极地面对任务。

王佳丽4月30日到达尼泊尔,距离尼泊尔地震发生已经6天了,虽然当时已经过了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但当此时也是NGO参与过渡安置、重建等工作的时机。她向记者描述了抵达尼泊尔时看到的场景:“尼泊尔机场的停机坪当时已不够用,飞机共盘旋了四五个小时才能降落。”

西藏受灾严重的地区是日喀则,其中受灾严重的县是聂拉木、定日、吉隆。而谢铭之前并没有去过高原,刚刚进入西藏的上空,高原反应已悄然来到:心跳加速,体温上升,头脑发懵等症状迅速出现。“之前一直想去灾区参加救援行动,本来要提前准备药品、装备,但由于灾情紧急,我只有一天时间准备所有物品,这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王佳丽说。

余震中不断发布信息

在抵达灾区之前,王佳丽和谢铭都不清楚现场的状况。他们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等问题一直浮现在脑海中。”王佳丽说。

来到尼泊尔,王佳丽发现,此次地震导致当地房屋损坏率很高,造成了大量灾区居民只能住在外面,因此人们对帐篷、防潮垫、食物、饮用水等非常急需。而地震后的几天时间里,当地物价上涨,大部分的店铺关门,物品都比较短缺,同时也停水停电。

王佳丽告诉记者,针对尼泊尔受灾居民对粮食的迫切需求,她参与负责灾区的供餐项目,供餐项目执行包括项目点考察、评估、筛选、监督、反馈等几部分工作。“在完成项目执行的基础上,需要对捐赠的企业进行传播和反馈,这影响到以后灾区救援的力量。”王佳丽记得,每次将食品送到当地小朋友手中时,都能感受到他们感恩的眼神。

谢铭的主要工作是协同站点收集企业物资发放反馈图文信息,编发救灾新闻故事。到达安置点后,他还参与了了解当地灾民需求以及服务站日常维护等工作。

在当地参与救援的难度很高。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出现了余震134次。据介绍,灾区交通不便,经常要徒步前往目的地,而在工作中更是会经常遇到余震,充满危险。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王佳丽和谢铭都是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公益班第一届的学生—该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和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方合作建立,在中国高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中心面向大三年级跨专业招收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公益慈善专业学习和双向选择的实践。

2014年,这个想做“公益界黄埔”的教育中心第一次大批量输出了自己的毕业生,25名毕业生中,14人直接进入各类公益慈善机构,其余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公益相关的工作。王佳丽和谢铭就是首批毕业生成员。

两人在地震救援中很快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救援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次地震发生在远距离的异国他乡,除了常见的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外,首次参与救灾的他们也遇到了救援的专业性问题。

在王佳丽看来,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语言障碍、项目执行经验不足、对当地环境的不熟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人道救援前期的培训很重要,对灾区需求的把握和认识—尤其是对前期准备、救灾架构的了解很重要。”

谢铭则表示,他一开始对救灾的认识是从前线挖人或遣散灾民,但本次救灾让他发现比冲上前线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连贯的、通常的救灾系统,互相协助让救灾行动变得更加高效。

目前,谢铭已结束工作,王佳丽将于本月月底撤离回国。

吴国颂、张江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