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踩踏致12人受伤 南京地铁有大客流应急预案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安全追问
小事为何频频演变为恐慌性事件?
米雪告诉记者,倒地的姑娘已经被警方带去录口供,据她自己的说法,应该是因未吃早饭低血糖而晕倒。
不少乘客事后了解到踩踏发生的真实原因后,普遍感到“很离谱”。“只是有人低血糖晕倒了,为什么一堆人要奔逃喊叫,都不知道他们在怕什么,远处的乘客看到这个反应,还以为发生了持刀砍人恐怖事件或列车出轨意外事件。”伤者唐女士说。
现场乘客告诉记者,深圳踩踏事件发生在蛇口线和环中线换乘的地方,整个站台都站满了人,而且高峰期蛇口线等车乘客本来就多。
上班高峰期、人员密集、恐慌心理……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地铁成了踩踏事故的高发区。
研究人士分析称,一旦人群聚集,并被街道、房屋、楼梯、栏杆压缩,危险就更加放大,原本有序移动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瞬间崩溃,从而发生踩踏事件。
近期发生的地铁拥堵踩踏事故
●2014年3月,两名90后青年在广州地铁五号线的车厢尾部喷洒催泪喷雾剂引发乘客恐慌,导致踩踏事件,13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2014年5月,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因排队买地铁票与人发生口角,一男子怨气难消邀来两朋友一同殴打对方,引发乘客恐慌,造成拥挤踩踏致两名路人受伤。
●2014年6月,广州地铁3号线列车到达梅花园站时,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却有不明情况的乘客喊“砍人”,大量乘客因恐慌往外涌,造成6名乘客擦伤。
地铁乘车安全如何保障?
德国灾难问题专家马丁·福斯博士认为,当人们在极度拥挤、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微小事情都会很快改变集体的情绪,引发恐慌,导致踩踏事故发生。这种现象在地铁人流高峰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圳社会观察研究所执行董事刘开明认为,地铁是人员密集区,上班高峰期更是如此,意识到危险时,大多数人会因求生本能慌不择路,此时最容易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刘开明表示,踩踏事件是跟多数国人没有接受过紧急救援训练有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没有形成社会公认的行事秩序。这种紧急救援训练应该在小学阶段开始,一直训练到高中阶段,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技能。否则很难避免紧急时的恐慌与混乱。
专家建议,作为特殊场合,地铁的安全防范体系也应当更加健全,引入踩踏预防体系,基于智能视频等进行实时提醒和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发生拥堵踩踏时的自救要点
●当您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逆着人流前进,也不要奔跑,以免摔倒;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首选的姿势就是:胳膊在胸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
●如果遇到在人群中摔倒的情况,一定要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顺势侧躺在地,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
●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外围的人应立即报警,并帮着疏导人群。而在踩踏中心区域附近站立的人,应立即手挽手组成人墙圈,将倒下的人保护起来,并防止有人叠人的现象。另外,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也应尽量抓紧时间自救。
南京地铁保障
设置“安全瞭望台”
帮助疏导客流
地铁成为了众多市民首选的出行方式,南京也不例外。随着南京地铁网络越织越密,地铁客流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保持在200万以上。为了确保乘客乘车安全,避免安全隐患,南京地铁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诸多措施。除了车站工作人员实时引导外,今年南京地铁还新设了“安全瞭望台”来帮助疏导客流。
今年春节前期,为避免大客流安全隐患,地铁部门在新街口地铁站、安德门地铁站新设了专门定制的“安全瞭望台”。在地铁站台、换乘通道、换乘站厅等位置,都有工作人员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引导乘客顺利乘车,及时发现站台不安全行为。本月初新开通的地铁3号线,也及时设立了安全瞭望台。除了“安全瞭望台”外,地铁还给工作人员配备了扩音小喇叭、小黄旗,以便更好地引导乘客乘车。
此外,如遇大客流紧急情况,相关部门会采取临时性单向通行、限流或越站等措施。尤其在经常举办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的奥体中心站,元宵节期间的三山街站,都有应急预案。例如,每年南京秦淮灯会期间,三山街地铁站的每个出入站口都安装有客流计数系统,电脑实时计算客流情况,客流一旦达到一定峰值,地铁方面采取出入口单向通行、分流、关闭甚至跳站等手段,避免客流拥堵。元宵节期间,三山街站已经连续5年跳站运营,今年正月十五和十六,也是连续两天在部分时段内不停站。
热门推荐
更多>高清:广东省东部地区遭冰雹大风袭击
网曝衡水二中教学楼全封闭如监狱
四川南充一中教学楼突发大火
深圳一地铁乘客晕倒引发踩踏 9人受伤
北京八大处:民间茶师傅秀炒制春茶
北京地铁2号线信号故障 致部分列车晚点
男女冒雨相亲 搭配衔杯传水增感情
成都一80吨砂石车爆胎翻倒压教练车 车中5人死3人
深圳一企业排污 致周边“血流成河”
路人冒充明星“闯入”北京电影节红毯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4月11日-17日
2015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在京开幕
芦山地震重建:屋顶上的“LOVE”
天津实施全国首例儿童二次亲体肝移植 父母接力献肝救子
“华中第一高楼”封顶 情侣建设者楼顶浪漫求婚
内蒙古阿尔山惊现红色天空下泥雨
浙江温岭一工厂发生火灾 浓烟滚滚
北京沙尘暴后迎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