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试点14年无实效:仅多了几个垃圾桶

作者:商意盈 王存福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4-07-17 09:14:10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表示,我国大陆90%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却被填埋或焚烧掉。比如每年15亿多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而实现最大利用的提前便是垃圾分类。

不过,杭州从2000年便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来不了了之。2010年3月25日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红色、蓝色、绿色以及黄色四种颜色垃圾桶,并免费提供可降解的厨余垃圾垃圾袋。目前垃圾分类已经覆盖了杭州98%的生活小区,一年93万吨垃圾进入可回收渠道,但推行情况却并不乐观,倒是让各种颜色的垃圾桶占了风头。

记者不久前在杭州潮鸣街道体东社区看到,社区内的垃圾桶分为绿色和黄色,分别用来盛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尽管垃圾桶上有明确标识,但很多不可降解的垃圾袋还是赫然放在厨余垃圾箱内,而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里,也能明显看到卫生纸、塑料瓶等非厨余垃圾。

居住在该社区的夏大姐告诉记者,大部分居民刚开始都没有养成把垃圾分类的习惯,扔进垃圾桶时也是哪个就近扔哪个,如果遇上垃圾桶盖子都盖着,就直接往盖上一放就完事。

为了破解难题,杭州部分小区在垃圾分类推行后开始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层实践,但一开始就遭到了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

记者还发现,即使居民分类捡运,但也没有回收利用的地方。大部分垃圾都有两个去向,能烧的都送到发电厂焚烧,烧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场,这也就意味着前期居民及运输环节均做了无用功。

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至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即便对于发达城市来说,几乎也是不可想象的。

杭州市城管委固废管理中心主任张束空说,破解“垃圾围城”,推行垃圾分类,可以让厨房垃圾回归土地、塑料垃圾进行再利用,做好源头“减法”,这是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他也承认,因为垃圾分类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趋同性,让这项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环卫部门和一些相关专家提出,要真正使得垃圾分类成为长效机制,不仅要“政府重视,财政投入,科技支撑,文化引领,民众参与”五手联动,更需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以此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