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代同堂村落 七旬老翁喊婴儿“祖叔公”
海外回乡祭祖,也得遵守族规
村主任程必达说,连头村是附近有名的侨乡,常住村民约千人,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也有近千人。
这一次庆祝,也吸引了不少华侨华人归来。1957年出生于新加坡的程依冬,始终记得从这里走出去的父亲的教诲: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看,这里才是全家人的根。每隔约5年,他就会回来一趟,因语言还能相通,生活并没有太多不适——除了称谓。
程依冬说,在新加坡,几乎没有辈分这个概念,彼此一般按年龄称呼——同辈,只分哥哥弟弟,长辈,只分叔叔伯伯。但回乡后,一切都得入乡随俗。“起初回来时,见到人都不敢叫,就怕喊错了人家生气。”程依冬说,每次走亲戚,都要老人领着,让他惊讶的是,算下来,自己辈分也不低,可不少老人喊自己叔叔,“冷汗都出来了,不知道怎么应。”
1989年就已出国的程辉华,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亚,20年前就取得该国国籍。一直觉得“离家不能离祖”的他,每隔一年半载就会回乡一趟,他对称呼的把握还算得心应手,“不过也经常搞错,毕竟乡亲太多了。”
族规明确规定,必须尊称长辈
程必达说,村里的祖辈是600多年前从中原迁移到这里居住的,一直有尊师重教、讲究礼数的传统,在历史上考出过不少进士和举人,习文的风气一直很流行,也尊崇国学中的各种礼数规定,所以族规里明确规定,对辈分高的村民,不论年龄和身份,必须给予尊称。于是,这个村才会出现如此多和年龄不相仿的称谓。唯一例外的是程爱斌,他属于第16代,而且已经87岁高龄,是这代人中年龄最大的,属于“族长”级别,村里谁对他都毕恭毕敬。
程必达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子,接受了不少新思维,加上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乡亲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复杂。“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的坚持,让村民明白,哪怕有利益冲突,大家还是同一宗族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着来。”程必达说,坚持辈分这样的礼数,就是坚持传统,可以成为村民交往的润滑剂,也能让身在海外的乡亲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