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证775年最强太阳爆发(图)

作者:周大庄 来源:北京日报
2014-06-04 08:57:07

中国科学家首证775年最强太阳爆发(图)

中国科学家首证775年最强太阳爆发(图)

中国科学家首证775年最强太阳爆发(图)

  新闻背景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报道,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大庄等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碳14显著增长事件和对我国史料记载的研究发现,在公元775年,发生了迄今已知最强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本版特约主要研究者就相关问题向读者作科普介绍。

古树碳14增长来历不明

2012年,日本麦亚克研究组发现,日本雪松树年轮在774—775年间的放射性碳14有千分之十二的高增长;欧洲乌叟斯肯等研究组发现,欧洲橡树年轮的放射性碳14具有同样的增长。中国研究者也发现,南中国海珊瑚在773—775年有相似的放射性碳14快速增长。这些结果表明,775年左右碳14的增长是全球性的现象。

科学家们知道,当宇宙射线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它们与大气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中子,中子进一步与氮14原子核发生反应产生碳14,会沉降在树木、珊瑚和冰芯中。因此测量树木、珊瑚和冰芯年轮碳14的变化可以推导宇宙射线的强度变化。

而宇宙射线可以分为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宇宙射线两种。前者起源于超新星、脉冲星和其他高能天体活动;后者起源于太阳高能活动——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地球环境中,在非超高能范围内太阳宇宙射线的强度高于银河宇宙射线。

那么,775年左右的碳14增长到底是来自何方的力量造成的?

超新星爆发可能性很低

研究表明,银河宇宙射线的正常变化幅度低,不可能诱发碳14的高增长,因而应当排除掉,于是碳14高增长的来源可能是具有强粒子发射的太阳粒子事件,和伴有伽马射线发射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伽马射线可通过光核反应产生中子,从而产生碳14,因此较早的研究认为超新星是775年左右碳14高增长的一个可能起源。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在著名超新星事件SN1006和SN1054对应年代找到碳14增长。据估算,如果775年左右的碳14增长起源于超新星伽马射线,则这个超新星的能量将是普通超新星能量的100倍,这样的事件极难发生。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为了产生类似775年左右的碳14增长,超新星必须距地球约一百光年,这样的事件定会刺眼地亮,远比月光还亮,并且会持续数月之久,这样奇异的现象历史上不会没有记载。同时,因为如此地靠近地球,超新星遗迹一定会仍然可见。事实上,蟹状星云是天空中最亮的超新星遗迹,如果地球附近有相应于775年左右碳14高增长的超新星,它应该比蟹状星云更亮,人类不会看不到。

根据以上分析,必须排除775年左右碳14高增长的超新星起因。

太阳粒子来源的不同意见

这样看来,具有强粒子发射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最有可能是775年左右碳14高增长的起因。

但是据日本麦亚克等人计算,775年左右的碳14产生率是每平方厘米6乘10的8次方原子。为了匹配这一高生成率,太阳粒子的通量必须很高。因此他们得出结论:775年左右碳14的增长太快,以至于不能由正常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引起,所以太阳粒子起源的可能性很低,应当抛弃。

但是,这个结论应该是不正确的。原因是他们所使用的碳循环模式忽略了深海——最大的含有92%到95%全部碳的容器,大大地高估了对流层背景碳14浓度。其结果要么是发生在775年左右的一个不可能的超强太阳耀斑和日冕,要么是一个起因未知的超强银河宇宙线事件。

与麦亚克等人不同,乌叟斯肯等人使用了不同的碳循环模式来计算碳14生成率,得到的结果是每平方厘米1.3乘10的8次方原子,大约比麦亚克的计算值低5倍左右。这一较低的碳14生成率,能够合理地与具有强粒子发射的普通强太阳粒子事件相联系。

基于乌叟斯肯小组的研究,如果与碳14高增长相关的事件是太阳粒子事件,那么那一次太阳爆发的能量,大约2倍于1859年的卡林顿太阳粒子事件——过去155年中有记载的最强太阳粒子事件。公元775年左右的太阳爆发事件,应该是过去11400年中最强的太阳爆发事件。

《旧唐书》中记载成关键证据

关键的一环在于,强太阳粒子事件不但产生碳14的高增长,它们也能通过大气原子分子的电离,激发和退激发产生强极光。极光是磁纬较高地区上空大气的彩色发光现象,由于地磁场的作用,高能粒子绕磁力线做螺旋运动向磁极区域漂移,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而如果是超新星爆发,则不会引发强度那么大、持续时间那么久的极光。至于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由于涉及过于专业的内容,我们就不在这里详细解释了。

历史上的强极光事件可能记录在各种历史文献中。早在公元前数千年,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因而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而775年左右的太阳爆发事件,正是在《旧唐书》中找到了关键的证据。下面介绍的就是旧唐书中的详细记载。

唐朝大历十年 “十二月丙子夜”(即中国农历774年12月11日夜,或公元775年1月17日夜),“东方月上有白气十余道,如匹帛,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三更后方散”。其中“东方月上”指极光大致方位高度;“白气”指极光,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综合效果;“匹帛”是展开的丝绸,说明极光呈现的是带状形态;“贯”是贯穿覆盖,表示极光的产生区域;“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说的都是极光在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方位;“三更后方散”,给出这一超级极光的消散时间是在三更之后,即半夜1至2点之后。

《旧唐书》借助中国星宿图,准确生动地记录了这次强极光。将星宿图上的极光投影到地面可知,极光发生的区域跨越东西南北,覆盖了北半球的相当部分。极光最可能是从晚上5至6点左右持续到半夜1至2点以后,持续时间约为8小时。因为不同能量不同方向的太阳粒子需要不同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它们的产生时间最可能是775年1月14至16日。

基于以上分析讨论可断定:公元775年左右发生了超强太阳粒子事件,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碳14高增长和强极光。因此,11400年以来最强超级太阳粒子事件被首次发现鉴定。

延伸阅读

假如发生在今天

将会危及航天员生命

太阳粒子事件中质子占主要地位,相应于775年的太阳质子辐射计算结果显示,近地空间飞船内部的辐射风险为50%到100%,远远超过美国宇航局推荐的3%的终生辐射风险限值,辐射是致命的。

所幸的是,当时人类还没有技术可以破坏,在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下,775年太阳粒子事件引起的地面辐射风险小于1%,人类得以幸存。

但要是发生在今天,人类就不会这么幸运了。除了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强太阳粒子事件还可能对地面和空间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器件、通讯设施以及电力网络产生严重破坏,如1859年的卡林顿强太阳粒子事件,几乎使北半球的电报系统完全瘫痪,因此强太阳粒子事件的辐射防护和预报研究极为重要。

从775年太阳爆发事件研究中我们得到启发,必须寻找鉴定更多的历史强太阳粒子事件。为此我们将广泛调研中外强极光历史资料,测量分析古树和珊瑚年轮碳14的变化,计算太阳高能粒子的强度和辐射,建立数据库,研究数学物理模型,寻找历史上强太阳高能活动和粒子辐射规律,帮助实现空间天气和太阳粒子辐射预报。(周大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