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含义、晒标准、晒细账,“第四公”要让百姓看得懂
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财政部等部门去年9月下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严格控制会议费,并将会议费纳入部门预算,单独列示。
吴君亮等观察人士认为,本年度预算公开中,全国尚无其他城市主动公开会议费。广州“晒四公”的做法值得赞同,却也有很大改善空间。广州市政府本级各部门和下辖各区虽然公开了会议费预算,但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的会议费,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和增减情况,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具体说明,如此遮遮掩掩的公开,诚意与意义是否大打折扣?公众又依据什么评判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理?
从关注“三公”到关注会议费的韩志鹏说,既然会议费预算如此之大,各部门应该在预算公开中列明会议的数量、参与人数和每次会议的费用,确保群众看得懂、监督得到,避免变成“糊涂账”。
蒋洪认为,在会计科目中要对会议费的含义、口径加以梳理。“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个会?培训算会,商业活动算会,招商引资也算会?定义太过笼统,就会让各种不正常花费钻空子。”
另外,记者注意到,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各类会议的支出标准,但不少地方并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在预算公开中也未列明会议的人均标准几何。一些专家及业内人士呼吁,会议费的地方标准也应尽快确立,让各种“打包”“夹私”行为无所遁形。此前,就有地方部门公开公务接待总数和人均每餐100元的标准后,很快“露馅”,关注预算的公众据此测算发现,一个部门每年接待超过1.2万人次。
珠三角某市一名市直处级干部直言,尽管中央要求压缩文山会海,目前机关会太多仍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会,有时候一天三、四个会,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从根本上讲,会议费预算公开,压缩会议费,都得从减少会议开始,可开可不开的应该不开。”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