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图
明报图
中新网3月22日电据香港明报报道,走在街上,不难发现处处低头族,自顾用手机发放长短信息,全球亲友最新动态一按可知。时光倒流1940年代,身处二战烽火的何氏三姊妹,散居美国、德国及中国三地,仅靠国际红十字会的家书传递互诉平安,却基于审查,每封信规定不得超过25个字,书信来回至少需时一年,一笔一字弥足珍贵,“战时文法”由此而生。
姊妹分隔中美德 短句道思念
何氏一家维系通讯的故事,2008年由内地记者刘深翻开。刘深记述,当时年届98岁的何氏长女怡贞,是他在沈阳故乡的老邻居;直至何老太在2008年7月病逝,刘在其家人执拾遗物期间,无意发现12封行文精简,盖有红十字会印章的信笺,触发他追查至瑞士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总部,揭开这段埋藏逾半世纪的通信史。
本为同盟会成员的何父,以八国联军的历史为鉴,誓言将8名子女送往侵华的八国留学,以取他人所长重建祖国。其中长女怡贞、次女泽慧及两名兄长,已先后前赴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地,惟二次大战一触即发,三女泽瑛与其他兄弟姊妹的留学梦断,终与父母留居国内。
限25字经多重审查 历7月方寄达
面对家人分散异地,正常邮路又被战火烧断,要传送“平安”二字绝非“揿个掣”便可以,当时平民通信的唯一办法,就仅余红十字会的家书服务。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消息甚为敏感,任何人要寄信都必须使用红十字会的规定信笺,内容不得超过25个中文单字、英文或德文等单词,不可涉及政治或军事资讯,信封也不得封口,以便审查。
翻看何怡贞在1942至1945年间保留的12封信件,发现一封由上海寄往美国、来自妹妹何泽瑛手笔的信笺写到﹕“慧已去信。父、母、庆、贶、平,居苏。余辍学独居沪。明职大陆;均好。甥名?”刚好的25个中文单字(不计标点),省却了繁复的主语或副词,以当时独有的“战时文法”道尽一家平安;例如其中一句“明职大陆”,简单指出了兄长泽明已自日本回国,于内地定居与工作。
信笺上的三个红十字会印章,也足证这“25个字”是如何飘洋过海。印章显示信件自1943年3月离开上海,按规定绕到日内瓦ICRC总部经审查,再于同年10月抵达美国,前后历时长达7个月;中途亦须经去信国、收信国的政治当局审查,确保不涉及任何军政信息,信件也必须以发信国的语言撰写。
三姊妹同为科学家
何氏三姊妹倚靠“25个字”通信的日子,直至二战以后才结束,散居各地的兄弟姊妹也陆续回国团聚;其中学成的何怡贞、何泽瑛均成为中国当代的女科学家,次女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甚至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但战乱当前,无论是科学家或平民百姓,挚亲的平安至为重要;刘深说,翻看的每封家书“都只关于平安,其他东西一概不提,钱财或房产等全不关心”。
刘将事件拍摄成纪录片《25个字》,并夺得2012年美国WorldFest Houston国际电影节纪录长片铜奖,亦于上月红十字会首届“人道电影夜”公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