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1.5万套房安置旧城人口 部分区域人户分离

来源:北京晚报
2014-03-20 16:34:29

为疏解旧城区人口,今年北京市将开工建设1.5万套定向安置房。昨天下午,就旧城区改造、修缮、保护等问题,市规委、住建委、文物局以及东城、西城相关负责人向市政协委员们做了专题通报。在接下来3个多月的时间里,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将联合社会科学界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等就历史街区保护开展调研。

现状

部分区域半数居民人户分离

市规委负责人介绍,旧城区现存各类平房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约占旧城总面积的46%;33片历史文化街区共2063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33%;旧城范围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7项,市级保护单位128项,区级保护单位123项,挂牌保护院落658处,名人故居170处,优秀近现代建筑34处,胡同1320条。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平房区现状常住人口大约55万人,还不包括有户籍而不在此居住的人口,其中历史文化街区常住人口约48万人。过去10年间,平房区常住户籍人口减少5万人的同时外来人口增加了4万人,外来人口集聚态势较为明显。平房区人户分离比楼房区大,大栅栏、什刹海等具有商业、旅游功能的区域人户分离比在50%以上,东四、南锣鼓巷等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分离比为30%至40%。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总体以居住功能为主,西四占到80%,南锣鼓巷占到70%,东四占到60%。部分传统居住区中商业等功能逐渐渗透,居住水平差异分化明显,有价值几千万的高档四合院,占15%左右,同时也有人均居住面积最低仅三至五平方米的大杂院。估算平房及低层住宅总建筑规模约500至600万平方米,需要修缮的四类以下危旧平房约107万平方米,产权结构复杂。

对策

大栅栏地区已疏解近600户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去年人口疏解试点中,西城区继续推进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白塔寺鲁博南片区、什刹海烟袋-白米等文保区人口疏解,新启动了西四北地区人口疏解和住房、环境改善项目。截至目前大栅栏地区共疏解居民近600户。东城区继续推动天坛东里1-8号楼腾退工程,搬迁户数共计296户,已完成124户,待对接焦化厂房源事宜明确后启动剩余172户搬迁。

2010年以来,通过市政府统筹安排、区政府自筹等多种方式,分批确定了18个旧城人口疏解安置房地块,目前已有17个开工建设,共可提供房源6.7万套,这些地块基本在轨道交通周边,并将城区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输出到城市发展新区,为人口疏解奠定了基础。北京市将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定向安置房,2014年计划开工建设1.5万套定向安置房。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现有安置房源总量不足,据初步测算,棚改项目尚有约1.23万套房源缺口。将通过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实现路径,在2030年前完成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改造。

此外,东城区率先成立了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安排项目45个,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今年涉及文化传承和历史街区的5个项目,包括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玉河南区恢复水系、外城东南角楼标志建筑、前门东区修缮整治、平房修缮整理。

成就

旧城房屋修整已惠及5万户

2012年至2013年底,市规委委托6家评估单位分两个阶段对什刹海、大栅栏、景山、东四等14片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从评估情况看,规划明确了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的认识,对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街区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功能延续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持。

在民生改善方面,以房屋修缮、三大设施完善和街区环境提升为代表。其中旧城房屋修缮整治工作共计修缮院落5000多个,房屋110万平方米,改善了5万多户居民住房条件;胡同整治及路灯更换、变配电设施建设及架空线入地、煤改清洁能源、上下水改造、户厕公厕升级等市政设施改造,使旧城区市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

烟袋斜街改造带动居民参与

据介绍,烟袋斜街保护修缮之初,不少开发商提出过“整体搬迁、整体改造”模式,保证把烟袋斜街历史上最繁盛时期的商业店面老字号全部恢复起来,但前提是居民全部搬走,由开发公司全权经营。这意味着土生土长在此居住和做买卖的人被迫离开,原本在这里延续生长、丰富多样的真实生活形态消失,居民们也失去了参与保护与修缮、体验发展与优化的过程。最终,整齐干净却虚假乏味的仿古街道模式被西城区摒弃。2008年对烟袋斜街内的广福观进行修葺时,居民切身感到了这里的变化,不少住户、商户开始自己拿钱出来修缮自己的房屋。

五大问题

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条件未改善。

市政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改善实施途径单一,胡同停车难日益严重,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环境恶化,部分区域旅游交通与常规交通互相影响。

社区及公共设施缺乏。

旅游、商业与居民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居民不胜其扰矛盾较大。

六点建议

解决根源性问题,产权的市场化改革是街区复兴的前提。

转变发展思路,彻底改变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属性,其余依靠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实现。

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应以民生改善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工作重点。

扭转方式,加大旧城功能优化,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注重社区的营造,以社区建设与社区营造为切入点,政府的政策机制需稳定、延续,给居民思考的时间和决策的自由。

建议

产权市场化

令旧城复兴

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民生改善提出了五大问题和六点建议,认为产权的市场化改革是街区复兴的前提,应从战略高度用发展眼光以极大勇气和改革魄力破解难题。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北京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早于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需要及时修订,以便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审批要求。

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将联合社会科学界委员、各民主党派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