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及周边城墙鸟瞰。(马面-北墩台-南墩台)。
《周礼》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而这也就决定了古时人修筑城池的审美标准,就是四四方方、高度对称。所以像石峁遗址这样,把城墙修筑的“曲里拐弯”的,确实堪称另类。
曲里拐弯的城墙
从2013年4月20日至11月15日,陕西省的考古人员继续对位于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区域内,则是本次发掘的重点。
这两侧城墙位于山脊之上,外侧为自然而成的深沟险壑,内侧是地形开阔的低缓坡地。其中北侧的城墙相对“规整”,共发掘的67.5米墙址,走向大致呈东南-西北方向。而南侧的城墙则要复杂很多,在发掘的108.5米墙址中,一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一段呈南北走向,还有两段互相平行,都呈东北-西南走向。
据参与本次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邵晶介绍,像石峁这样“曲里拐弯”的城池,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这应该和这一区域复杂的地形有关。
城内发现民居遗址
在石峁城址内城东北部一处叫做后阳湾的地方,崖坎之上集中暴露了多处房址。在之前试掘的三座房址基础上,2013年度,考古工作者又从这里清理出五座房址。
房址分窑洞式和地面式两种,地面和墙裙有白灰涂抹的痕迹。特别是其中的三座房址,不仅建筑形式一致,门道朝向一致,还有一层人工铺设的棕红色胶泥土活动面,将三座房址相互连接。
“所谓城址,不能只有大型建筑,也要有平民居住的地方。而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类似后阳湾地点的居住区在石峁城内还有很多处,这就为明晰石峁遗址的功能区划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学材料。”邵晶说。
石峁城的祭坛找到了
除了宫殿、民居,在中国历史上修筑的许多大城中,也少不了举行祭祀的场所。比如汉长安城的明堂辟雍,比如唐长安城的圜丘,以及明清北京城的天坛。
而在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一个叫樊庄子的地方,考古工作者便找到了当时用来进行祭祀活动的祭坛遗址。经过初步发掘,这座祭坛上下共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圆丘形土筑遗迹和一小一大的两层方台形石构基址。祭坛最底部的石构基址边长约90米,整体高度距现今地表超过8米。
在祭坛周边,分布数座“活土坑”(埋葬祭祀品),面积3至5平方米,最深一座距地表深约3米。邵晶表示,坑内具体有哪些祭祀品,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而这也将成为本年度石峁考古的重要工作。(记者敬泽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