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230家单位参与嫦娥三号任务
在国新办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把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创新和难点概括为“四新”“两难”。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主要是环月探测,而嫦娥三号是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任务不同,决定了嫦娥三号实际上不是一般的卫星。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着陆器带‘腿’,巡视器带轮子,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于登云说。
于登云表示,嫦娥三号探测器有“四新”,即技术新、产品新、平台新、环境新。探测器本身80%是新技术、新产品。嫦娥三号着陆的月球,是中国的航天器从来没有去过的。
“嫦娥三号研制中有两个突出难点,一是关键技术攻关难,如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面自主移动、月面遥控操作,特别是要在月球过月夜等。二是地面验证难。要保证落月及落月后万无一失,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充分验证。比如悬停、避障、缓速下降试验,着陆稳定试验,着陆冲击试验,巡视器移动系统与月球表面的磨合等等,我们都做了地面模拟。”于登云说。
于登云介绍,参与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研制的单位很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据不完全统计,有230多家单位承担了单机以上的产品攻关。此外还有很多配套单位开展了预先研究、原材料和元器件研制等工作。
分析
探月对我们有什么用?
孙家栋,曾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说,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太空传回乐曲的时候,甚至连科幻小说的作者也没有完全预料到,就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太空育种到卫星通信、空间遥感等,空间技术竟然如此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生活。
对于探月,许多人抱着“吃喝”的思维琢磨:探月对我们有什么用?在孙家栋、欧阳自远等科学家看来,这样的思维过于局限。吴志坚昨天也表示,探月工程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深空探测和通信技术、遥科学技术、光电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有三类
据介绍,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3类:
——高位置资源。“站得高就望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的月球,如果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由于月球没有大气,以月球为基地观测宇宙,用40厘米直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就相当于地球8米直径的望远镜。
——矿产和能源资源。已经发现月岩中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矿物。有人预计,全世界煤炭还能开采100年,石油70年。核电需要的铀矿,按目前发展速度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吨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欧阳自远透露,美国和苏联的探月竞赛中,美国取得最后的胜利,之后不再进行月球探测;但“2005年他们后悔了”,重返月球的呼声非常高,仍然希望开展全面探测太阳系的活动。事实上,俄、日、印等国,也都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
阿波罗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14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阿波罗探月计划,当时的投资是254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1360亿美元,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两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40万人。
由于阿波罗计划的出现,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多年间,诞生了包括火箭、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所有这些技术又应用到民用方面,带动了整个科技发展和工业的繁荣。所以,阿波罗计划取得巨大的效益。
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的应用技术,每一项应用技术里面都有很多很多专利,对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最初算了一笔账,投入产出比是1:4.5;最近美国公布阿波罗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14。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投入产出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预期。应该说,美国阿波罗计划引领了上世纪60至70年代几乎全部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群体的诞生与成长。
而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中国不自主开展探月计划,国外不可能将相关的技术主动送给中国。(编辑: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