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部分病房改养老院 床位紧张病人无处去

作者:杨琳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12-16 20:19:22

故事

卧床老太 辗转多所医院

“我说呀,就得认命,你也不能不伺候吧,但最后结局呢,肯定是人财两空。”陪着王先生走进病房,北青报记者看到了王先生的父亲,他显然已经坦然接受了妻子成为植物人的事实。他回忆说,老伴2009年5月份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病,伴有剧烈呕吐,从此陷入了潜意识昏迷,完全丧失了思维意识。

王先生还不到40岁,头发已苍白。2013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万名孝星之一,这个荣誉称号折射了四年来他的艰辛生活。对他而言,累点无所谓,可是母亲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却成为他的心病。他回忆说,2009年母亲患病后,一直住在垂杨柳医院,2010年1月,垂杨柳医院希望他母亲能够出院。“家庭医生要是管用,住在家里也成。”王先生说,抢救时为了保证母亲的生命,做了气管切开。然而,当时的权宜之计反倒成了老人在家治疗的“拦路虎”。母亲仅仅出院后8天,就在家中发起了高烧,父子两人和好心邻居将母亲从五楼抬了下来,再次送进了医院。家中无法保证消毒等各方面问题,家庭医生也没那么大能力,在家治疗的路被堵死了。王先生只好踏上了漫长的寻找接收医院的道路。

“其他社区的医院也不行。”王先生说,社区医院都与社区对接,潘家园和双井社区有他中意的医院,但由于不是他所在的社区,屡次碰壁。一番辗转,王先生找到了位于农展馆附近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植物人促醒中心,在这里母亲安稳地居住了一段时间。2012年上半年,促醒中心被裁撤,病号们都被转移到了一家康复中心,可是母亲却被挡在门外。“那里住院是捆绑式的,还要进行各种中西医理疗,而我母亲的身体状况根本用不着这些,那家医院就不乐意了。”吃了闭门羹的王先生又找到了焦化厂医院。他回忆说,当时焦化厂医院刚从内部医院改为社区医院,病人并不多,很乐意接收他母亲入院。2012年5月,母亲住进焦化厂医院,也算有了“新家”,平稳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上个月……在这次的转院风波中,王先生又自行寻找了多家医院,然而老问题依旧,一些医院认为他母亲这种状态会“压床”,一些医院回绝说,他母亲气管被切开,容易交叉感染,院方承担不起责任。

声音

养老病人 为何不受待见

昨天,焦化厂医院的一位医生称,一些病人的医保的确已经被院方终止,那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完成转院手续。该院另一名负责人说,她理解病人们的处境,但是目前国家医疗资源紧缺,一些病人在此住院只能是“养老”状态,并不真正地进行治疗,这样一批人,只能划入到养老方式中,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确实有些难以负担。

“国家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的郑雪倩律师建议说,目前三级医院的住院资源都是以应对急性病为主,王先生母亲这类病人应该尽量去寻找一些一级医院,这些医院可能会接纳这类病人。“应该多设立几家康复或者临终关怀性质的医院。”她说,这类慢性恢复病人所处“地位”确实很尴尬,既不属于需要经常治疗的病人,又不属于普通养老院里的老人。以前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处于夹缝中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国家应该增设一些针对这类人群养疗结合的医院。“这类人起码应该享受一部分医保。”郑律师说,这类人并不等同于养老院中的老人,因为他们是需要定期观察的,仍然处于护理状态。文/本报记者杨琳 线索提供/王先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