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哥”行善被指沽名钓誉 妻儿称其太不顾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11-25 10:18:52

记者调查:“雷锋哥”亏欠家庭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孙德坤的儿子孙玉龙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今年19岁,大二。对于父亲在外面的善行,孙玉龙说他“很少关注”。

据了解,孙德坤在深圳打工的5年里,他的妻子和一对儿女都留在河南老家,家里的事情一般都由妻子来做。孙德坤说,自己在外面的时候,有好几个春节都没回过家。而他20多年来所做的善事,他的家人知之甚少。

孙玉龙表示,因为自己的父亲长时间不在身边,自己和正在读高中的妹妹对父亲的感觉“有点遥远”。而当被问到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孙玉龙总是沉默。

江西卫视深度观察栏目曾经把孙德坤和孙玉龙请到现场做节目。其间,孙玉龙说:“对我们,他缺少了20多年的爱,缺少了20多年的关怀。”

据介绍,孙德坤在深圳期间打工挣的钱几乎全部用在了做好事上面,很少给家里寄钱。孙德坤的妻子窦荣说,1997年孙德坤入伍以来,他拿回家的钱加起来不到5000元,两个儿女的学费生活费都靠她一人负担。孙玉龙念大学的学费家生活费每年近1万元,为了解决儿女的学费和生活费,她曾连续3年到新疆摘棉花挣钱。

对于孙德坤不顾家的行为,孙玉龙说,自己的母亲“只能被迫接受”。

孙德坤也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的亏欠。他说,自己回到郑州就是想和儿子能多些交流。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草根,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中,每个月要给儿子500元生活费。“我希望自己在做善事的时候,这个事情能够给自己,给我的家庭提供保障。我就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读完大学,就这个要求。”

记者还了解到,孙德坤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受了5家媒体采访,用坏了四五部手机。本报记者在采访他的过程中,不断有送衣服的热心市民和要采访的媒体记者打来电话。他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300个电话,耳朵都疼了。”记者看到孙德坤手机上的通话记录,发现有80多个未接电话。

现在,孙德坤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即使他和儿子在同一城市,他们相处的时间依然很少。

承担家庭责任应是做公益的基本前提

“之前我也认为做公益是应该无偿的,没有任何报酬的,甚至是贴钱的,但是后来改变了这种观点。”方红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还怎么做公益?”

孙德坤曾经为了做好事,丢过好几份工作,甚至露宿街头,进过救助站。河南《大河报》曾联合大豫网对孙德坤离岗救人丢工作的行为进行调查,共有400多人参与。超过53%的网民表示敬佩的同时,也认为“学雷锋应当理性,应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帮助人”。

对于对孙德坤只顾做公益而忽视家庭的行为,中原爱心联盟理事长孙贵斌说:“做公益,你得首先照顾好家庭,用业余的时间来去做公益,只有把小家经营好了才能去帮助大家。”

孙贵斌认为,孙德坤是一个比较热情的人,做了不少好事。但在对孙德坤的报道上,他觉得媒体的做法有点儿不妥。“对于公益活动,媒体更应该关注公益事件本身,而不是谁做了的这件事。这样有助于避免一些人以公益的名义为自己谋名谋利。”

对于孙德坤的行为,最令“恩来公益”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对捐赠物品的不透明发放。对此,孙贵斌也说:“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他做的事情都是个人在做,没有旁人在场。公益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公开透明,要找见证人,让每个人知道你用大家的爱心做了什么。如果慈善机构也像孙德坤这样,独自行动,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这样就会失去大家的信任,长期以来对慈善事业反而很产生巨大的伤害。”

知名慈善基金壹基金秘书长杨鹏表示,公开透明本来是公益组织的底线,是公益组织所必须具备的。对于公益活动的公开透明问题,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也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益慈善组织公开透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关键,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信息公开透明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做、如何做好的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公益慈善信息公开透明的问题,就难以提高这些组织的公信力,也就难以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迈上新台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