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现在排队,住进来(养老院)至少还得等上几年。”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赵大爷今年72岁,因腿脚不便、儿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请保姆护理又不当,便想到了去养老院,但工作人员的答复让他倍感失落。“这个养老院离我家虽然有点远,但国家办的始终放心很多,里面的设施齐全、护理专业,也方便子女探望,没想到要等这么长时间!”赵大爷感叹道。赵大爷的遭遇反映出当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普遍现状。
中国传统观念里素倡“养儿防老”,老人多期盼与儿孙同住共享天伦之乐。但现代社会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等诸多因素日渐冲击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少老人为给儿女减负主动走进养老院安度晚年。
8日,中新网记者走访重庆沙坪坝区某公立福利院了解到,这家福利院的床位紧缺情况已持续多年,想进院养老必须排队,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住不进的老人占到绝大多数。面对“入院难”,一名为排队入院奔波年余的受访老人无奈自嘲“死之前能排到号就不错了。”
相较公立机构,民营养老院则多处于“床位闲置、门庭冷清”的尴尬境地。记者连日对重庆多家民营养老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这些养老院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或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口碑不佳,长期“门庭冷落”下多难以为继。
价格普遍偏高也是民营养老院“吃不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重庆南岸区一疗养型老年公寓为例,在缴纳6万元会费外,标间含伙食、水电气、洗衣费在内每人每月2160元,单间286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需特殊护理,还需另缴纳1500元-4500元特护费。“我们目前已有650个床位,但整个养老院只有200名老人入住,入住率仅为三分之一”,该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国办火爆、民营冷清,“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惑与碰撞中应运而生。2012年2月,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正式运行,依托重医附一院在探索“医养结合”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记者在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里看到,为了保证老人们的安全,每个房间的卫生间马桶两侧及淋浴设备旁均安装了防滑扶手,床头、马桶旁均设有紧急呼叫器,确保服务人员随叫随到。综合楼的健身房内,各种球类、康复、锻炼器材设备齐全,做康复锻炼、打球的老人都有护工贴身陪伴。阅览室、棋牌室、小超市里,也能时时见到不少老人闲适的身影。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环境也好,每天作息有规律。早上6点起床先活动一下,到7点半(和同院老人)会一起去晨练、做做操、打打太极拳,节假日女儿就过来接我回家。”正在活动室里打太极的赵广碧老人笑言“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重医附一院院长任国胜表示,当前,大多养老院并未设置专职的医护人员和卫生室,而对很多上了年纪的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来讲,医疗问题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纠结的“心病”。
“‘医养结合’就是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养老院的老人患病住院时,我们(此处指‘重医附一院’)的120免费接诊,专门的老年病科及时诊治;老人出院后还会定期回访。”任国胜说,“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或成为未来养老院的理想模式。”(蒋青琳 章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