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2013-08-09 13:36:11
分享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支持。本次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部门、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对陇南文化事业,特别是乞巧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乞巧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女性、关爱女性、关心女性发展的组织、团体和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陇南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大力发展乞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完美融合,让乞巧文化这朵奇葩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交流孕育机遇、合作铸就辉煌。孙雪涛希望,通过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作了题为《文化保护中女性赋权的重要性》讲话,并对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举办予以积极评价。汤竹丽说,乞巧节是有关女孩儿的节日,她们会成长为未来的成熟女性。通过教会女性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传承智慧,这个节日使得女孩们对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引起大家对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的关注;二是因为它提醒了我们,尽管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三是本次论坛让我们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克服仍然存在的困难,以确保今天的女童,未来的妇女,当他们长大后会被像男性一样平等对待。

“我期待有一天,陇南乃至全中国的女性志向高远,努力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成为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对我而言,这正是乞巧的终极意义所在。”汤竹丽对中国(西和)乞巧文化发展提出了美好愿景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高度评价了西和乞巧文化,她说,西和乞巧活动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传承久远、歌词淳朴、歌舞精彩、感情真挚、程式完整、人数众多,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顾秀莲指出,乞巧文化在乡村青少年儿童尤其是青春少女的道路上引领了正确的航向。从乞巧的主体来看,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乞巧活动的内容来看,能产生农村女孩快乐自信成长的积极效应;从乞巧活动的影响来看,能形成关注女童的良好社会环境;从乞巧活动的内涵来看,能传承中国女性的优良传统。顾秀莲强调,传承和创新乞巧活动,不仅是影响国家五大战略定位、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更是关爱下一代,关爱少女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她希望有关方面更加深入的挖掘西和乞巧节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好的为保护传承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学术支撑,共推乞巧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美好家园。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顾问、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柯杨,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史学院副院长叶春生,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乌丙安等专家学者对西和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乌丙安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七夕乞巧节项目,从2008年第一批扩展项目申报成功到2013年的今天,经过了几年来有组织的抢救,科学的修复,有计划的维护和有效的传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传播、弘扬和上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示范性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之一,发挥了它强大而切实的文化影响力。

就探索在社会转型新形势下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乌丙安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依法保护: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0周年,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2周年的重要年份。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词是“人人都是遗产的主人”,正是为了唤起保护遗产的全民自觉,突出人人依法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精神文化积累下来的财富。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研究,不同于对政府管理下的一般性生活事务的处理方式,它只能用人文科学的知识理论和作业方法,遵循人类文化法则加以处理,才能科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