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食药安全不能在一线失守(热点解读·部长访谈)
今年初,中央作出了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决策部署。目前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食品安全形势、改革进展如何,怎样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
我国已进入食药安全风险高发期易发期
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和美国杜邦公司分别发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两个榜单中分别排第四十二位和第三十九位,这引起了社会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热议。
张勇认为,各种研究机构的调查和观点,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影响我们从国内群众的愿望出发,研究和实施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过,这个排名也有一些启发:排在前1/4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说明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为更理性地看待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更充分地认识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艰巨性,提供了一种视角。
张勇介绍,从国际经验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由于市场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契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诚信体系不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般会有一个凸显期。我国已经进入这个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易发期。
从我国国情看,食品药品产业经历了迅猛的粗放式增长,目前产业门槛较低、业态复杂,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总体薄弱、参差不齐,靠信誉、品牌实现健康发展的外部市场调节机制也还不健全。同时出现了原料供应的农户小、散经营和工业化集约式生产的矛盾,产销用各环节极高的安全依存度和全国大流通、大分工风险的矛盾等。
特别是今年以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又迎来了如履薄冰的特殊时期。监管体制改革在全国各级全面铺开,改革过渡期使监管连续性、稳定性面临巨大考验。面对压力和挑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监管,密集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整治行动,加快建立最严格监管制度步伐,有效遏制了各类风险隐患。
当前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有的反应还比较强烈。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基础还不牢固,甚至一些领域、环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食品药品安全的技术性、专业性强,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之间很难达到完全的信息对称,信息社会中一些个案往往被当作整体性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始终坚持一条,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要把群众吃上安全食品、用上安全药品的需求和愿望作为不懈努力的压力和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