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被指普遍缺软技能 20几岁不会微笑握手

作者:周大平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3-07-29 10:55:10

大学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过去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要将之纠正为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交学费是来买服务的;过去的招生宣传说要让学生成长、成才,现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则要加上一条——成人

2012年,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杨晨在20多个省区市考察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学规模、专业结构时,发现不少大学的汽车专业都是近几年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开设的。他问校长们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能招上生来我就办”。这样的回答令他无语。

更令杨晨感到不解的情况发生在他参与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他发现,上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自身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很不成熟,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先后来竞聘的五六百名毕业生,居然都写不出一份像样的会议纪要来。而这样的大学在招生宣传中往往称本校的“就业状况良好”。

“在中国,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迷失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因为这些大学与外界是隔绝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对于诸如此类“软技能”的缺乏,有的雇主甚至抱怨:“连微笑、握手,我还要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

大四的小王同学就读于某大学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从大三开始,他的求职受挫无数,他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地市一级电视台、中国人寿、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笔试,但他统统充当了陪衬,偶有被准许实习,可所受到的“伤害”更让他难以忍受,一次次希望又伴随着一次次失望,周而复始,使“心很凉”的他已经不再想进入什么媒体了,他表示:“梦想之于我太奢侈了,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谈。”

其实,只要对那些“能招上生来我就办”的专业有稍微的了解,就会知晓其办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所谓的特色就是毫无特色,这些专业不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多是盲目照搬一本院校的发展模式,学生走进校门时就已注定成为盲目扩招的牺牲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类大学的毕业生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不会独立思考,更不具有创新技能。

“红牌”专业缘何存活至今

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解读说,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在经济景气指数波动中有滞后跟随效应。以2011年为例,中国GDP增速下降至9.2%,连带社会总需求减少,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速也显著下降。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是这次经济波动的结果。

根据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持续三年被出示“红牌”的那些就业率一路走低、毕业生薪资一路走低的专业,何以能“披红”存活至今,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名头响,比如深受家长追捧的国际商务、商业英语、法学等;二是这些专业办学门槛低,既无需理工专业那样要有实验室才能办,又无需专业师资,到头来必然导致大量毫无质量可言的大学生充斥人才市场。

可是,对本校一些专业被亮红牌却无动于衷的大学仍以数百所计。这些大学执意以招生为导向,而非以就业为导向,只要能完成招生任务,200分的考生也要,而在培养的诸多环节能走过场就走过场,如此做法只会使大学生越来越深地陷入“毕业迷失”。王伯庆认为,在他们接受培养的全过程中,所在大学如果积极努力,就完全可以遏制他们在正在下行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中迷失,让他们重拾梦想、重树信心。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切实“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机制,纠正其中不利于人的成长的部分,把人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发挥好大学教书育人的服务功能,拷问着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检验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