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未被盗掘

来源:广州日报
2013-07-16 14:35:11

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未被盗掘

由于前一天下了雨,工地上盖了一层布。

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未被盗掘

叶家山西周古墓出土的编钟。

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被称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村民希望古墓改建博物馆提升经济

7月6日中午,60岁的蒋如武头顶烈日,站在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的工地大门口,隔着铁栅栏眺望挖掘现场,那里曾是他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如今没有特殊的证件他根本无法靠近。

叶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于2013年3月26日正式开始,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新发现了一个西周早期最大的墓室。蒋如武曾经的家就在这个墓室上方。如今这座西周古墓被称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这里不仅发现至今最早的出土编钟,还发现了疑似的曾国都城遗址。

文、图/本报记者何涛

2010年12月底,当地农民进行农田改造时,意外发现了一批埋在地里的青铜器。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展开。叶家山西周墓地开始揭开神秘面纱。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主墓正好位于蒋如武房子下的近10米处,蒋如武说,1970年挖地道时,他曾挖到了一个约30厘米长的青铜兵器,最后他卖了7元钱。上世纪80年代他在此地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大量红土,但周边环境都是黄土,但这一异常现象也没有引起他的高度重视。

3个月发掘74座墓葬

随州官方向媒体公布,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今年新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曾侯墓葬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叶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于2013年3月26日正式开始。7月6日,记者在叶家山墓地的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整个工地都被胶布遮盖着。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场雨,泥土变得十分疏松,增加了发掘的难度和危险,现场的发掘工作暂停。“墓地里有大量红土,这种土没有黏性,下雨后经太阳一晒就会变松,容易垮塌。”查看过发掘现场的武汉大学历史系杨宝成教授告诉记者。

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叶家山墓地共新发现74座墓葬,6座马坑。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共出土文物约500件(套),其中铜器主要为食器和酒器,器类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壶等。

考古队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说,标号为“M65”的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从随葬品的器形、纹饰等综合考察,与陕西、山西等省已发掘的西周墓葬出土物有诸多的相同和相似性,因此,其年代应属西周。墓地除发现有“曾侯谏作宝尊彝”的铭文器物外,还新发现了铭有“公白作宝尊彝”的铜器,进一步显示出墓地的国属应属西周早期的曾国。

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随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宝地,除了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之外,上世纪70年代在随州还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享誉世界。黄凤春称,这次发掘的一处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年代与曾侯乙墓相比要早五百年左右,对研究曾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叶家山西周墓地与曾侯乙墓相隔仅几十公里。黄凤春称,叶家山墓地对西周曾国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立国的,叶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见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就有曾国。

这次考古还发现,离叶家山墓地上不远处,名为庙台子的地方发现了疑似古城墙遗址,有专家认为,庙台子可能是曾国都城,下一步不排除组织力量重点关注庙台子遗址的考古工作。

“人殉”制度尚未形成

根据发掘现场鉴定,小到7岁的未成年人,大到45岁的成年人,墓葬中都有随葬品,但并没有发现残忍的“人殉”。

此前,曾侯乙墓中发现不少年龄20岁左右的殉葬女子,专家认为,这表示当时“人殉”制度并未形成,墓室中只有10匹马随葬,这进一步体现了墓主身份高贵。

西周时期,墓主身份与随葬车马数的对应关系比商代更清晰,曾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出行必须使用不同数量的出行马,通常情况下“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卿大夫驾三、士大夫驾二”。因为每个车马坑里有两匹马,由此可以推断它的墓主人应为士大夫。

另外,叶家山墓地“M65”墓中发现的随葬品有很多,包括铜器、陶器和玉器等。出土的青铜器也提供了进一步推定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综合出土文物及铭文判定,“M65”主人应当属曾侯谏墓。

古墓保存完好未被盗掘

令考古队员们激动的是,叶家山西周古墓保存完好,并没有被盗过。一位专家分析称,由于古墓正好位于农民的民居下面,恰好保护了古墓。此外,古墓较深,离地面约有近十米,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叶家山墓地中最大的一个墓约有130平方米,编号为“M111”5件编钟也是在这个最大的墓中发现的,其中包括4件甬钟和1件镈钟。有编钟出土是本次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说明在西周早期,曾国就有了钟鸣鼎食的礼仪。由于此次发现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左右,这相当于把中国音乐史提早了500年。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明清宫廷中仍有沿用。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编钟也是古代统治者专用的乐器,反映名分,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钟鸣鼎食”。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食器和酒器,这说明曾国饮食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也是如此。通过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的发掘,还可以初步感觉到曾国的发展脉络:音乐不断发展,制作工艺不断发展,饮食文化不断发展,社会等级更加森严,特权阶层的特权更加强大,陪葬制度产生。

蒋如武说,自己在墓上住了几十年,回想起也不算怕,希望这里能建一个博物馆,村里发展潜力就会大一些。到时,他也想去博物馆打份工、扫扫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