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岭新城全貌。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昔日破旧脏乱的唐家岭旧村,如今已变身成中关村森林公园。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唐家岭村旧貌。
编者的话
2009年底,本市启动50个重点村改造,这也是近年来本市规模最大的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经过3年多的努力,50个重点村中已有48个村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16个村竣工并陆续回迁。
50个重点村中,曾被称为“蚁族”聚集地的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最受社会关注。3年时间里,唐家岭从一个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家岭的变迁,是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案例,是50个重点村改造的样板示范。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三年再看唐家岭”,透过唐家岭的变迁反映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巨变
“嚯!这小区!”记者初进唐家岭新村,还以为进了哪个高档小区。
18栋回迁楼,清一色的高层板楼,外墙刷成青灰色、赭红色,透着庄重典雅;间距达70米的楼宇间,散落着大片绿地,青翠的梧桐、银杏,娇艳的月季、紫薇,让人看着心旷神怡。
这还是唐家岭吗?陪同记者参观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彩凤笑了,“可不就是唐家岭嘛,不过我们现在叫唐家岭新城!”
短短3年间,唐家岭巨变。
2010年春,记者初次探访唐家岭时,这个西北五环外的村庄还是当时北京著名的流动人口聚集地。全村户籍人口不足3000,流动人口却达5万多,相当一部分是在附近中关村企业上班的大学毕业生。
租房热催生了大量的违章建筑。村里的简易楼鳞次栉比,少则三四层,多至六七层,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平房上翻建,并且前后左右的楼间距极小,“贴面楼”、“握手楼”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间隔不到1米,抬头仰望,空间逼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线天”。嫌自家宅院地方不够,有的人家干脆把违章楼盖到大马路上,村里十几条主要道路的消防通道全部被堵死。
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让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年年打井修路。”刘彩凤告诉记者,那时全村每年有800万元的集体收入,得拿出600万元维护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即便如此,村里仍是脏乱不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