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韩亚飞机失事,141名中国籍乘客中,包括70位师生。他们,都是赴美的学生夏令营(团)成员,其中两名女生已被证实在此次空难中不幸罹难。近年来,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国际游学市场这块“大蛋糕”,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垂涎。然而,“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却是乱象丛生……
住宿费、学费、中介费以及早餐费共计人民币3.5万元;
学生食堂午餐以及晚餐全包约合人民币6300元;
往返机票1.2万元;
随身携带折合人民币9000元左右;
签证费用800元……
整个行程预计花费人民币共6万元——这是北京一所大学二年级学生杨涵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海外夏令营的花销。
“这是学校组织的海外夏令营,当时有几百人报名参加,最后成行的30人是经过英语考试选拔出来的。”此时已到达牛津大学两天的杨涵通过微信向记者介绍说,虽然价格不菲,但此次活动在学生中确实十分“抢手”。
一边是高于普通旅游几倍的价格,一边是学生以及家长的趋之若鹜,国际游学市场这块大蛋糕,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垂涎。但《法制日报》记者经过走访发现,高额的费用似乎并没有与合格的服务质量画上等号。
学校收回扣是潜规则
“现在那些所谓的‘游学夏令营’,纯粹就是学校和那些游学机构合伙做的一门旅游生意,我家孩子前年也参加过,三万多块的费用,说是‘游学’,到达美国后带团的都是赚外快的留学生,组织者和夏令营营员要去参观的美国大学也并没有任何互动和协议,就是让导游带着孩子去美国院校遛达遛达。”对于自己关于海外游学的评价,北京市民张亚萍并不觉得极端。
在张亚萍看来,此次韩亚飞机失事并不是业内人士口中所谓的“个案”,而是属于“所有的偶然都会成为必然”。
对于张亚萍等家长对海外游学的反感,曾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从事国际游学项目、目前独立开办公司承办部分国际游学业务的业内人士张震认为,这是近年来海外游学市场过快扩张带来的恶果。
“海外游学目前可以说是得到了家长以及学生的追捧。”张震说,“现在海外游学市场成倍增长,同时海外游学已经从一线、二线城市向三四线甚至是经济富裕的县级城市蔓延,也就是说已经向中小城市扩张了。”
据张震介绍,目前海外游学主要有4种操作模式:首先是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一般都是由于其他业务产生的学生,称之为“散客”;其次,是以学校为载体,由中介机构组织承办夏令营的相关活动,此次韩亚航空事件中的来自浙江以及山西太原的两个夏令营就是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学校自己组织的夏令营,这种学校在境外能力比较强,能够直接通过学校外事办与境外中学甚至是大学取得联系进行夏令营的组织安排;第四种,是依托中外学校的友好关系,进行互访形式的海外游学活动。
“据我了解,目前通过市面上广告宣传的教育培训机构主导的海外游学模式,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操作手段。”张震告诉记者,另一个主打手段就是教育培训机构或者旅行社和学校合作,“此类培训机构一般没有特别大的品牌知名度,一般都会选择走渠道,也就是和学校合作,招生的主导权更多掌握在学校手中”。
而过分“依赖”学校的招生方式,导致了海外游学经营过程中潜规则的出现。国内某大型留学机构负责人曾透露说,如果学校参与其中,则存在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学校教师会有一定的现金回馈;二是每10个人左右报名,机构就会提供一个老师免费出游的名额。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这可以说是行业内的一个潜规则”。
“一个老师需要两三万,这些钱需要孩子分摊,中介机构还要赚钱,这也是出国游学费用为何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张震坦言。
门槛极低的“大蛋糕”
据媒体报道,此次在韩亚航空事故中遇难的中国学生所在的江山中学赴美夏令营活动,因价格及安全问题,曾遭学生家长质疑。
投诉家长针对的是2012年4月该校宣传举办的前往加州州立大学的夏令营。投诉称,为期15天的活动,校方开出的综合费用是28880元,其中不包括护照费用。校方一直没有对费用构成作出明示。该家长认为,这里面有借夏令营之名与旅游公司联手牟利之嫌。
“海外游学,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从事留学、海外务工中介工作十余年的北京业内人士赵鹏向记者透露,基本上有办理出入境资质的公司都可以做,那些没有资质的公司也通过合作等形式开展业务。实际上只要注册成立一家公司,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学项目做起来。
“由于缺乏监管和标准化,很多机构在收费标准方面也显得很模糊,在住宿、吃饭、用车和师生配比等方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甚至很多机构还人为地设立了消费陷阱。”赵鹏说。
据赵鹏介绍,近年来一些海外游学发生纠纷的原因是,不少的海外游学团是由海外旅行社负责地接的,涉及到有关学习教育的行程,就单独找一些当地的海外商会或者社团组织进行合作,“一部分海外地接旅行社因为‘成本高、利润薄’等一系列问题,只能通过增加景点和购物来增加利益,导致一些游学团成了‘购物团’”。
监管和行业标准缺失
在采访中,不少民众向记者提出质疑,浙江江山中学30个人花费近百万元,坐的却是最便宜的飞机,接下来会住什么样的旅馆?能学到什么东西?又有多少钱进了学校的腰包?
“现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做海外游学,还不是因为看上了里面利润大。”张亚萍直言,对于那种“圈钱”的海外夏令营,地方教育部门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
查阅相关资料,记者注意到,2012年5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其中明确规定,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的主办单位应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或者共青团、少先队与妇联组织,并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安全保障有细化要求,收费有备案制度。
“不过,一些社会上商业性营利性夏令营不在教育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张震说,“其实何为‘营利’,目前界限还是很模糊的,可以说存在监管盲区。监管和行业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学生在遭遇游学陷阱时维权困难。”
对此,旅行社业内人士张海介绍说,很多游学团主办方是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不受旅游业管理条例制约,操作不够规范。行程模糊、成本不清,不仅给牟取暴利创造了空间,更导致纠纷发生后难以追责。
张震对记者表示,海外游学的安全问题,有两大环节比较重要:一个是在境外活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这需要一个链条性的安全考虑;另外一个就是交通工具的安全。
“在交通工具的安全方面,监管部门或许可以介入,在选择交通工具方面进行规定,以减少相关风险。”张震说。
张震同时向记者强调说,随着游学市场的扩张,有必要针对这个行业制定行为规范和条例细则等。“这种规范条例应该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在境外活动期间进行安全质量把控的时候,作为主办方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学校应该制定更加细致化、体系化的规定”。
实习生 杨白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