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关村地下管网多年找不到对接部门成为企业负担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地下市政综合环廊,给了我们有关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的有益启发。记者实地调查了地下市政综合环廊和传统市政管网结合的地点,发现综合环廊所在区域井盖数量较少,只看到两个污水井盖;而传统市政管网所在的区域,却包含了公安交通、污水、雨水等13个井盖。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邗向记者展示了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的平面示意图。一说起当年自己主导设计的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曹邗就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们,这个工程建成于2004年,除重力流的雨、污水管线仍采取直埋的方式外,其它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都铺设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如果管线需要增加、维修或者更换,也不再需要开挖地面。
随后,曹邗带领记者进入综合管廊的水室实地观察。曹邗告诉记者,中关村西区总共110万平方米。整个市政配套建设的投入约为10亿元,主要是政府投入。与直埋管线相比,共同沟在建设阶段,一次性投入更大,但是因为不用反复开挖,长期来看,成本被摊薄。
但是让曹邗困惑的是,这样一个有着先进理念的市政工程投入运行已经六年,却一直找不到对口的部门接管,现在竟然变成了他们企业的一个负担。事实上,中关村的这种管道共同沟虽然因为权属单位复杂以及现行法律法规空白而陷入困境,但在国际上,这早就是一种成熟的市政模式。
日本最早在1963年就出台了第1部共同沟管理法,将地下管网定义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属于公用公共设施,由政府统一部署并拨款建设。
根据财经频道驻东京特约记者赵潮的实地考察,东京近郊处某社区公园里有一个通往地下的入口处,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入口实际上是通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设施的必由之路。东京的这条共同沟位于50米深的地下,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有人将这个看上去庄严神圣的地下空间喻为东京的“地下宫殿”。这个规模庞大的地下设施整整花费了近13年的建造时间,于2006年6月最终竣工,工程总耗资2400亿日元。(约合140亿人民币)一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2亿日元。(约合1200万人民币)
日本江户川河川事务所支所长小官山隆说,“地下宫殿”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建设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并实施。建设后的设备运营、维护和管理全部委托给民间企业实行。日本方面并没有给这个工程设定使用寿命,只要保证日常维护,基本可以永久性使用。
而韩国从2009年开始,历经2年的时间将遍布于韩国82个城市27万公里的地下管道进行了信息整合,目前首尔已建成的6套地下管网系统总长度为66.9公里,涵盖了上下水道、电力、供暖、通信等领域,涉及20个部门和单位。除了易燃易爆的燃气管道单独铺设之外,其他管道均由政府统一集中铺设于该管网之中。
除了韩国和日本,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定,共同沟的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管线单位。但是,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中有规定,一旦建设有共同沟,相关管线单位必须通过共同沟埋设管线,不得再采用传统埋设方法,从而确保了共同沟的使用率。相比之下,中国地下管线的相关法规却严重滞后。除了《城乡规划法》中关于地下管线的指导性意见外,至今仍无全国性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他认为,各部门之间权限的划分与利益的争夺是目前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上的一个难题,需要一个城市的主要市领导出来牵头挂帅,协调各有关的局办委共同来做,而光靠各个局自己做,很难实现。
半小时观察:管网不清 城何以宁
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据中国建筑学会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包括城市供水、排污、供气、供热等市政地下管网长度已超过135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的30多倍。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管线密度由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10.27公里提升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33.88公里。然而几乎没有哪一座城市,哪一个部门能够说清楚自己的地下管网有多少、怎么铺的、归谁管。因此,有关地下管网的各类事故既是意外也是意料之中。就像一个人衣着光鲜,但却有着心血管顽疾。一旦顽疾爆发,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重了,甚至只能用生命支付无知。知道自己有病,就当抓紧治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系统工程还需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