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坚持依法重建、廉洁重建,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全过程。在重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以震中映秀镇为代表的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芦山,也是汶川地震重灾县。针对灾后重建房屋损毁问题,四川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建说,抗震设防标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从专家普查的初步结果来看,重建项目经受住了考验。
“一省帮一重灾区,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对口援建,这一恢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对口省市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财力物力,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有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
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与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深化和转变。
回望汶川,从那一刻起的这五年,科学救灾、科学重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特殊检阅,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的一次特殊检阅,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检阅,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一次特殊检阅。
有学者如此评价:在特大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面前,中国执政党体现了卓越的“领导力”,中国政府体现了一流的“组织力”,中国军队体现了顽强的“战斗力”,中国人民体现了高尚的“互助力”,举国上下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民生优先,安民富民。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就业,群众满意是最高要求,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始终
安昌河蜿蜒流淌,永昌镇展露秀姿。
这里是北川新县城。永昌大道两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夕阳西下,北川人三三两两在安昌河畔、禹王桥边散步、品茗;“巴拿恰”商业街的广场上,成群结队的人们跳起羌族舞蹈。
“禹王桥上品香茗,巴拿恰街跳沙朗”,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惬意。
这份祥和与惬意,源自搬进“科学选址、高度设防”新居的踏实,源自“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就业”的满足,也源自“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安心。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必须为民。
怎样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群众满意是最高要求,群众认可是最硬标准。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恪守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
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从全力实施生死大营救,到紧急救治转移伤病员;从迅速开展次生灾害防治、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到破解受灾群众安置难题,四川及时完成上千万人的应急安置、过渡安置及340万学生复学复课。
统筹推进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再生育服务、完善社保体系,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四川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的异地安置,帮助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扶助受灾家庭生育3410个孩子。
民生设施的“短板”,在重建中“拉长”。千百年来农房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改写,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
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四川灾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就业创业。早在2010年9月,重灾区就有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地震中倒塌房屋、失去女儿的李新觉老两口,就在什邡市社会福利中心安度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日子倒也过得充实。逐渐抚平老人伤口的,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悉心照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福利院选用了节能保温的建筑材料,室内冬暖夏凉。
让灾区群众安心、舒心的,不仅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建设理念,同步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2008年6月7日,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的600多名村民参加首次恢复重建大会,讨论的就是“选择哪种方式重建”。像这样的村民大会,在向峨乡12个村开了许多次。最终,全乡3425户11470人选择了“统规统建”,占全乡农村户数的94.5%。
都江堰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方案设计前,设计单位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沟通。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经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实施。
“开放式重建”,让重建之路更畅通。恢复重建的每一处小区、每一个村落,从选址、布局到房屋的结构,无不打上了民意烙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