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开辟中国抗震救灾“第二战场”

作者:李鲲 张祎 梁赛玉 来源:新华网
2013-04-24 20:56:13

凌晨2点,吉林大学的韩蒙躺在床上,仍然睡不着——在老家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工作的父母自地震以来18个小时都没有消息。

他的手机突然响了。韩蒙毫无感觉地接起电话——自从在微博寻人平台上登载了寻找父母的请求后,他已经接了20个电话了。

但几秒钟后,韩蒙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是韩蒙的父母用卫星电话打来的,他们平安无事。

20日上午9点,韩蒙得知雅安市芦山县在一个小时前发生了7.0级地震。他赶紧给家里打电话,但怎么也打不通。宝兴的通信完全中断了。

无奈之下,韩蒙在新浪微博上登记了寻找父母的信息。不久,四川的一个志愿者团队打来电话,表示已经看到了该信息,会帮助韩蒙寻找父母。

“我在寻人平台登记信息后,网友纷纷打来电话安慰,很温暖。”韩蒙说,“感谢微博和志愿者团队,他们帮了我。”

“4·20”芦山地震发生以后,各路救灾队伍奔赴灾区展开救援的同时,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也为各界参与救灾抢险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虚拟空间开辟了救灾的“第二战场”。

百度、新浪、腾讯、360等网站开设的寻人平台展现了新媒体在这此次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志愿者们创建了实现数据共享的寻人平台(PFIF)。2010年海地地震后,谷歌工程师推出了Google Person Finder,完善了PFIF。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除了谷歌专门开通针对该地震的页面外,中国本土的网络公司也纷纷推出类似平台,并实现数据互通。

记者从腾讯官网了解到,截至24日上午10时30分,“腾讯庐山地震微信微博寻人平台”已经累计收集整理有效寻人信息12100余条,通过人工回访已确认405人找到亲人朋友,1名群众不幸遇难。

微信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也扮演了传播灾区“生命之音”的角色。

地震发生当天,灾区通信设施损坏严重,语音通话不畅,但微信却畅通。

北京邮电大学的阚凯力教授解释说,微信占用的通道可宽可窄,并且可以一站一站地推送,等有传输空间时再传出,故可以保持通畅。

不少赴震中记者都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发出关于灾区情况的图片、文字以及语音报道,方便全国民众快速了解灾区情况。

蓝天救援队山东队员之间也通过微信群保持联络,相互通报情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