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大材小用"了吗?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3-15 08:15:40

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很多人有怀才不遇之感,认为个人价值难以实现

近日,一项来自国外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尽管很多人质疑这项调查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但联想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研究生争当清洁工、本科生甘做收费员、名牌大学生卖猪肉等新闻,有关“大材小用”的话题成为热点焦点,引发人们对职场自我定位和就业心态的讨论。

“大材小用”反映社会心态和职业匹配度

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脱节,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紧缺

“对于‘超八成国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的调查,应加以甄别、客观分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表示,大家普遍认同“大材小用”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主观的表达,但确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是不满情绪的流露。“从深层次上讲,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和缺陷。”李强说。

李强分析,我国的人才配置经历了两种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是由国家来配置的,行政干预的成分较强,大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那时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螺丝钉’、‘我是革命的一块砖’,没人会提大材小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逐渐变为由市场配置人才。“人才在市场中流动,如果市场机制完善的话,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不会有大材小用的感觉了。”李强强调,问题的关键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太短,市场机制并不健全,人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市场之外的干扰因素,如权力、金钱、关系、背景等等,人才上升通道也受这些因素影响,就会产生大材小用、怀才不遇的感觉。

李强认为,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一个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机制,人才流失现象就会比较严重。他同时表示,也要看到我国的市场机制在逐步完善。他举例说,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栏目为何受欢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再如很多单位在人才选拔、任用上日益透明、规范,公开招聘、竞聘等,不仅给企业带来活力,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说,“大材小用”反映的是匹配问题,这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我们与欧盟合作一个‘新职业、新技能’项目,研究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职位匹配问题,发现欧洲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如果人的技能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就会出现‘大材小用’等现象。”

都阳分析说,我国由于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经济发展结构与人才培养脱节,经济结构转型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高校扩招造成普通人才供给偏多,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却很紧缺。

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有“大材小用”之感,除了自我评价以外,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评价体系有关。“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基本就是金钱评价体系,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有钱。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有误导、误区。”李强认为,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有很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都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不被尊重。“我国以前有八级技术分级制度,在工厂里一个人能当上4级工、5级工,就很受人尊敬。现在的打工者,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为啥叫流动人口、农民工?看一下国外,制造工艺最好、技术操作水平极高的德国等国家,也是最尊重各种技术工人的。”李强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