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
蔡先生:
同行之间互通有无,哪家去了,以什么媒体的名义,拿了多少钱,谁接待的,对方姓什么、叫什么,这些资料他都记着,一个本上全是。然后他根据这个互相调配。同一个事实,以不同的媒体名义,分不同的人去,又可以产生第二次效益、第三次效益、第四次效益。
解说:
拿到别人提供的信息后,李德勇自己外出敛财,同时也给其他同行通报这些信息,比如记者跟随小刘一起去过的这家山东的食品场,就是李德勇曾经去过的地方。据小刘介绍,李德勇在这家企业已经要到了4000元钱。既然他们肯出钱,那就证明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李德勇又告诉小刘,以其他媒体记者的身份再次登门,这就难怪负责接待的厂办刘主任说怎么来的记者都是江苏的。
刘主任:
老家江苏的。
小刘:
嗯,江苏的。
刘主任:
都是你们江苏过来的。
解说:
李德勇等人利用互通信息的方式,跑遍了周边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开发区,甚至是各个乡镇。同一个地区、同一家企业、同一件事,你吃完,我去吃;你拿完了,我也得去拿。
蔡先生:
真的像蝗虫一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骗到哪里。
解说:
那么这些蝗虫式人物的牵头者李德勇究竟是什么人呢?在中国记者网上,记者竟然找到了他的名字和记者证,记者证显示他是一个名叫《购物导报》的媒体记者。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网站上,记者也查到了的确有一家媒体叫《购物导报》。记者在跟随李德勇外出采访时,也发现了他与这家媒体之间的确存在关系。比如李德勇等人外出敛财时,首选方式是收现金,但如果被采访对象不能提供现金,他们也可以接受汇款或转帐的方式。比如李德勇前往这家民营钢铁企业时,对方答应给李德勇15000元,但提出只能汇款,要求李德勇提供一个帐号,李德勇随即给了企业负责人一张名片,这是一张显示李德勇《购物导报》记者身份的名片,名片的背后留的就是户名为《购物导报》社的账号。第二天这笔钱果真汇到了《购物导报》的账户上,那么到了报社账户上的这笔钱又会怎么处理呢?知情人蔡先生就替李德勇办过这样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