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背后是错乱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刊号的垄断
期刊乱象的背后,是巨大的发论文需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在2010年估算: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
“这其中的巨大落差导致问题丛生,包括论文买卖,假刊、一号多刊等期刊乱象,学术不端和学术泡沫等。”沈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在他看来,巨大需求并不合理:“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只要参评职称的,可能都得要发论文,这导致医生、护士、记者、中小学教师,甚至国有煤矿工作人员都要发论文。”
2012年,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校内进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现在听说护士提高级职称都需要写多少篇论文?好象有点荒唐。”“护士发表论文与她们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吗?护士打针、换药这些工作做得好,服务病人和配合医生好不就行了吗?南丁格尔有论文吗?护士提高级职称要写论文干什么?到底是论文多的护士好?还是对护理工作熟练、对病人好的护士好啊?”
在中南大学的职称评审改革中,张尧学明确表示:“临床就不一定要有论文。”
医疗卫生领域是学术乱象的重灾区,医疗类假刊和论文抄袭现象尤其严重。2010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起连环抄袭事件,为了评职称,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遭遇了16个医疗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有抄袭者承认,小医院没有更多的科研条件,发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
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学术评价过度量化的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反而评价越来越细,越来越量化,逼得大家去发文章。在高校,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计论文数量,这逼得每个大学也要统计论文数量,大学则把任务往下面层层分解,“逼得大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余三定认为,学术期刊的乱象,板子不应打在期刊上,关键原因还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乱。他的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朱晓东等人撰文认为,科技学术期刊出现一号多刊等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期刊号控制太紧,迫使编辑部采取变通方式。“对科技期刊号政策上的长期控制,不仅影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交流,人为地把期刊号变成‘稀缺资源’,使一些想创办新刊的单位为了获取一个刊号,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期刊审批过程中‘选择’的随意性,催生了不正常的申办环境。”他们因此建议对纯粹的学术类、技术类科技期刊从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也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学术期刊能够靠版面费发大财,主要的原因还是变相的垄断造成的垄断高价,也就是审批部门人为地限制学术期刊的刊号,导致目前学术刊物太少,办一个新的学术刊物太难,已有学术刊物变成事实上的垄断造成的。如果审批部门能够自由地放开学术刊物的办刊规定,让市场来进行自由竞争,不出几年,那些专靠收版面费敛财的学术刊物马上会被淘汰。”(记者叶铁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