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券回收成腐败滋生产品 “卡腐败”隐蔽性更强

作者:廖小清 来源:浙江日报
2012-10-11 16:13:41

猫腻:小小卡片 暗流汹涌

每逢节假日,形形色色的送礼者就会活跃起来,节日送礼已成为一种风气。临近长假时,记者在一些部门走访时发现,一些机关单位外停着的外地车比平时更多了。

“有的人看上去好像是来办事,实际上是来送礼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安告诉记者:“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拿着礼品袋,只是拎着公文包,其实包里都是各种购物卡或代金券,如今拎东西送礼已经OUT了,既不好看,有的领导也不喜欢。”

这位保安还发现一个变化:以前,节假日前夕,保安室里都会堆满各种礼品,等收礼者来取;现在,大包小包的礼品变少了,装着卡片的信封变多了。

杭州大厦一位名牌包专卖店的女店员告诉记者,假期都是销售的旺季,也是用卡消费的高峰期,“买卡的人不会花,花的人不会买,这个道理谁不明白。”记者走访发现,确实如店员所言,用商场消费卡购物者大有人在。

一则经典广告词衍变而来的顺口溜在假日里广为流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购物卡……”因为不管是超市、商场,还是烟酒店,亦或副食品店、水果店等,几乎所有稍微大一点的店铺,基本上都有购物卡或代金券。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送什么比较难把握,还是送卡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买还可以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林先生在杭州庆春路一家大型超市里买了一叠面值200元的购物卡。

“提着东西送礼多不方便,小小一张卡,面值自己选,多方便。”陈平告诉记者,有些人觉得上门送礼会尴尬,甚至还会用邮寄的方式,不留姓名和地址,收礼人想拒绝都难。

据北京市一家检察院的一项统计,购物卡贿赂案件占到了该院立查行受贿案总数的83.3%。这表明,在大量卡券的“清仓”与“套现”的过程中,往往又伴随着曲线贿赂、公家买单、洗黑钱等灰色行径。据知情人透露,现在反腐打击力度越来越大,社会也更加公开透明,送物易被人看到,送钱会涉嫌行贿,而送卡或券这种变相的行贿最受欢迎。双方把这当作人情往来,而且,购买卡和券既无需实名,又可以开“办公用品”等各种名目的发票。

重拳:实名购卡 名存实亡

购物卡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经逐渐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条,从所谓的人情往来演变为赤裸裸的腐败现象。

实际上,对“卡腐败”现象的出现,相关部门并没有忽视。国务院就曾出台规定,明确指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不得赠送和接受礼品,对接受的礼品必须在一个月内交出并上交国库。近几年,国务院也一再强调,对收送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要按照收送同等金额的现金处理。可是,隐蔽的“卡腐败”始终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增长之势。

为规范商业预付卡(购物卡)的管理,去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实行购物卡实名制,不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1000元,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

记者走访杭城一些超市、商场发现,购卡登记基本上都有做,但对登记信息的真伪并不核实,而且只要顾客购卡,发票内容可以开为“办公用品”等,购物清单则任由自己写,对方负责提供盖好章的空白纸。

“购卡登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根本无法防止‘卡腐败’。”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些卡作为礼品送出后,转手给回收店则更加容易,只要确认卡不假,再多也来者不拒,从而形成一条腐败链。山东省临沭县人民检察院查办的13起受贿案件中,其中最多一人收到购物卡45张,累计金额11万余元,最少的收了13张,累计金额为4万余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吴朝瑜认为,礼品回收市场的兴旺发达,既给“礼品”变为“现金”找到了出路,又为下一位送礼者找到了省钱的门路,这个市场巧妙地“链接”了供需双方,“服务”了供需双方。从反腐的角度看,礼品回收市场是一个畸形的市场,而且还具有“洗钱”的功能。

专家认为,遏制“卡腐败”,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购物卡等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行受贿犯罪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卡的出售、流通、转让等环节,像银行一样,每个环节都需身份认证,让其置于可查可控范围;此外,党政机关也要加强廉政教育,加大对赠送和收受购物卡违纪现象的打击力度,消除行受贿者思想上的误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