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10-11 08:48:25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中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开始生气了。一次游行中,韩德强教授遇到了反对游行口号的老人。教授很生气,就抡起手扇了老人一耳光。

为什么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生气呢?是不再有倾听的耐心,不再有对不同思想的容忍度,不能再体会到思想碰撞的乐趣,还是觉得,扇一记耳光比从逻辑上说服对方更容易?

说起生气,个别官员也是火气十足。9月初,一名南方航空的空姐因放置行李问题被一官员打伤。

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物质层面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如何进步却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遇到问题,先看看法律怎么说,有时也会发现,法律条文含糊不清;遇到麻烦,先找找相关机构,有时会发现,各种机构可能相互推诿。但这些,也还不是随时生气、发怒、打人的理由。恐怕也会有人会把“生气”归结于一大堆社会问题:没办法呀,值得生气的事情太多了。你看看,出门吧,马路上到处堵车,逛风景又开始堵人。看病吧,挂个号排老长队,医生又可能给冷脸看。和人打打交道吧,这些人,这么没素质……

但是,社会只要在发展,就要面临问题。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地铁里面的暴力事件、景区的拥堵冲突、飞机上的大打出手、老人挨教授巴掌,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降低浮躁、减轻压力、解除焦虑、尊崇法律。

清华大学教师刘瑜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媒体人许文广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从新加坡到民丹岛要坐55分钟快轮。乘客八成以上是国内来的同胞。闸门一开,大家争抢着涌向甲板。我听到裹挟在人群中两位老外的声音:“这船难道不会等我们吗?”“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吗?”被后面的乘客推着向前冲的我,苦涩地回味着这两个问题:手里握着船票的争先恐后的我们,到底怕错过什么呢?

是啊?我们到底害怕错过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生气?

也许,当我们平和下来,不再担心错过,不再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时代又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一小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