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提前返乡潮并未出现 用工需求现"苦笑曲线"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2-08-31 08:53:52

离厂不离城务工者:

“多留一阵,说不定能找到新工作”

在杭州火车站进站大厅,20岁出头的四川小伙吴俊峰用几张报纸铺了一片空地当“床”,自己躺在上面发呆。他身边堆着好几个牛仔布背包,同行的一个中年妇人抱着一床灯草凉席,坐在旁边石墩上,却舍不得打开它。“她是我妈,早知道要回去,当初就不该带她出来”,吴俊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我自己的话,还可以多留一阵,说不定能找到新工作。”

记者在浙江、广东、天津等省市的采访中,吴俊峰这样的务工者并非个案,但在面对又一场“金融危机”时,劳动者却不似2008年那样出现大规模返乡的情况。事实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然“漂”在务工地,寻找下一个就业机会,出现了“离厂不离城”的现象。

来自湖南永州县城余少龙刚满21岁,辞工前在东莞一个有100多人的加工厂做充电器,每个月拿1800多元的工资,工厂现在正在经历一个淡季,他被老板“暂时”辞退。失业的余少龙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家找工作,“我身上还有点钱,还可以撑一段时间,找份新工作应该不难吧?等钱用完了我再考虑回家的事。”

余少龙已经在人才市场上晃了一个月,但是工作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好找。由于企业用工规模缩小,部分地区的求人倍率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用工大省广东的监测,广东省市场月度求人倍率由今年1月份的1.16逐步下降至5月份的1.08。

记者在广东省东莞市桑园工业区采访时看到,一个二十多人的农民工队伍打包好自己凉席被褥,带风扇水桶等大包小包所有家当往工业区走来。领头的工人说,这是他们这两个月来换的第三个工厂,“没有活干只能领最低工资,我们闲着不如去找能接到单的企业,再不行到城区里洗车洗碗也能挣多一些。”

这种情况在企业处也得到了印证,一些企业甚至在给工人发放最低基本工资的同时,允许工人到别的企业打零工“赚外快”,这更加剧了失业、半失业工人滞留城市的情况。义乌曼姿袜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文明说,有些公司临时会允许员工出来打短工,弥补工人工资收入不足,工人在务工地区域内流动明显增多。

失业、半失业劳动者滞留城市,给城市管理增添了一定的压力。在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的围墙外,记者看到,西侧逾百米长的人行道已成为滞留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不少农民工带着行李,或围聚在一起打扑克,或侧睡路旁绿化带树荫下。当有貌似招工的人经过,这些农民工就会“哗啦”一下围起来,急切地询问,“老板,招工吗?要什么工?”

当然,也有不少农民工选择了返乡谋出路,并且,返乡的队伍出现了向中西部中心城镇聚集的现象。李重臣从沈阳返回郑州已经半个多月了,几乎每天上午都来到航海路“马路市场”找工作,除了在搬运公司打过4天的短工外,没有找到自己愿意干的活儿。虽然距离开封老家只有1小时的车程,而且交通十分便利,但是李重臣一直不愿回家。每天住宿、吃饭等消费限制在50元以内。

今年26岁的李重臣说,“我喜欢城市生活,想留在城市,虽然现在吃饭和住宿都不如农村老家好,其他方面却都比老家强,就连找女朋友的机会也比老家多。在郑州,只要不挑剔,肯定能找到活儿干,能保证基本生活。”

李重臣的选择在农民工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呈梯队式转移,由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向中西部中心城市,由各省中心城市转移向工业发达县城。由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县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日益成为了农民工就业的选择之一。因此,也有专家建议,与其让大量闲置劳动力滞留于务工地,不如积极引导其返乡就业创业,利用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吸纳空间,承接劳动力返乡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