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刊出署名吕致文的文章指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3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保险高覆盖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2011年,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过13亿人。
以下是文章全文:
2009年8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本次改革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着力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3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改革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本次医疗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医疗保险高覆盖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2009年以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47292万人,比2008年增加49%;新农合参保率从2008年的91.5%提高到2011年的97.5%;2011年,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过13亿人。
医疗保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农村医疗的政府补助标准都在大幅度提高,2008年每人补助80元,到2011年政府的补助已经达到了200元。此外,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从住院的保障已经延伸到门诊统筹,城乡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全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逐步建立
2009年8月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显著降低了药品采购价格。调查数据显示,新一轮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比上一轮采购价平均下降了30%,群众用药负担不断下降,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药费在2009年新医改以来出现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据调查,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药费用中药费所占比重从2009年最高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53.3%,下降9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病人药费比重从最高的2008年的72.2%下降到2011年的67.4%,下降4.8个百分点。
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新医改启动以来,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支付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据统计,过去3年,中央投资了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医疗条件。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及床位数均大幅增加。据统计,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18003个,比2009年增加35850个,增长4%;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33721个,比2009年增加133930个,增长12.2%。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低、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新医改以来,我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向基层倾斜。2008年全年财政对于医疗卫生的支出是2757亿元,到2011年全年财政对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到6367亿元,增长达1.3倍,年均增长超过30%。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有所扩大,城乡普遍实施了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26.5元。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已达到4.33亿人,5900多万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8175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获得了免费健康体检,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受益群众近1.9亿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念深得人心。
特别是凸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重大进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达1710.2亿元,比2008年增长1.6倍,受益人数从2008年的5.9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3.2亿人次,增长1.25倍。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也逐年上升。卫生部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从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公认的难点领域,在过去的3年中,我国逐渐确立了“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目标。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从试验情况看,凡是推行改革的公立医院,其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医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得到有效缓解。 实习编辑:魏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