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摇号购车申请首破百万 凑热闹”摇号无法规禁止

作者: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2012-08-10 10:55:36

截至8月8日24时,小客车指标申请累计收到个人小客车配置指标申请和确认延期的共1078029个。本市参与摇号者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依每月2万左右指标计算,本期中签率在1∶53左右。

自去年1月,本市实施小汽车摇号新政以来,本月摇号进入第20期。对比每期个人申请人总数可以看出,除首期累计21万余人参与摇号外,本次新增人数达11万余人,创了历期新增人数之最。

其实,每月新增申请人总数并非一贯上扬,也曾出现起伏。前3期,新增人数月月刷新,单月新增人数迅速突破10万人次大关。随着参与摇号申请人心态更加理性,从第4期起,申请人单月新增数量呈现下滑趋势,单月最少增幅出现在第7期,新增申请人约3万余人。之后数期,单月申请人基本维持在四五万人左右,“隐性车主”大军稳步扩编,中签难度一升再升。

当购车摇号进入第16期时,新增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发生在今年4月份。按照今年新实施的《〈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修订内容,今年1月8日前申请并经审核通过的个人编码,有效期截止到今年4月8日,未中签者如需继续参加摇号,申请人应于4月8日前登录北京市缓解拥堵网站办理“确认延期”。正是由于部分申请人忘记“确认延期”或选择放弃摇号,造成摇号总人数下降了10余万人。“新政”拖缓了摇号大军增加的速度。从4月到7月,曾两次出现负增长。然而,8月份,月增人数突然反扑,增幅甚至刷新了纪录。

目前,每月个人购车指标总数在2万左右徘徊。然而本月新增人数猛增,意味着中签难度将进一步提升,中签率在1∶53左右。

另外,昨日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发布数据,除了个人“隐性车主”,26045家企事业等单位将竞争44180个小客车配置指标。按照规定,有关部门将对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将于8月25日在北京缓解拥堵网站公布。

新闻延伸

“摇号问题”待破解

小客车摇号政策实施,直接给小汽车新增数量“降温”;如果没有摇号举措,107万申请人可能多数购车,本市车辆数量将很快达600万。但随着中签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因摇号新政带来的“摇号问题”也浮现了出来。

对“背车族”无处罚举措

市民张女士去年年初就打算购买一辆私家车,方便周末出游。为了增加中签率,一家3口均参加摇号。去年4月,丈夫率先中签,家里买了一辆车。两个月后,她也幸运地中签了。

“孩子现在上大学,暂时不需要购车,但将来她上班可能就要买车,现买现摇号肯定来不及,但这个指标是有有效期的,过期不买就作废,我只好想办法‘养’指标。”张女士最初的办法是把指标租给车商,当上了新“背车人”。

“二手车商支付的年租号费大约一万元左右。”但后来她跟二手车商解除了“合同”,“风险太大,如果名下车辆出现违章和事故,谁开的车我都不知道,但却要负责任。现在,我干脆买了辆小车,借给亲戚开。多少放心些。”

对于这类“背车族”和“租车人”,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在官网发布了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所谓“租车牌”、“以租代售”等购小客车行为存在风险。然而,对于新“背车”行为,相关部门却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凑热闹”摇号无法规禁止

申请摇号的购车人,有的是刚需,有的则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市民刘先生去年就已经加入摇号大军行列,他半开玩笑地说:“摇上了不买,也算是给北京缓堵做贡献。”

对于这类摇号者,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曾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拟对中签不购车行为采取管理措施。征求结束后,相关部门表示将对此进行研究。

然而今年3月底,市交通委在首都之窗“政风行风热线”中回复市民咨询时透露,对长期参加摇号不中签者的倾斜政策未出台,曾上报过对中签不买车人员惩罚的提案,但未被批准。

截至目前,本市对中签不购车者尚未有明确的处罚措施,摇中指标的人如在6个月内不买车,可继续参加摇号,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再次申请。逾期不买的弃号则自动滚入摇号池,重新用于摇号。

“牌照拍卖”说法被否认

今年4月,一位网友在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留言称,“我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目前爱人怀孕三个月,由于家住五环外,上班和产检都很不方便,迫切需要我开车接送,但又苦于购车摇号不中。鉴于刚需一族的苦恼,建议能否每月将摇号指标的10%或者5%进行拍卖(购车资格审核通过的人群),以增进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刚需百姓会拍手叫好”。对此,网站给出的回复是“我们会将您的建议转到相关部门研究”。

今年6月,多个社区网站及车友论坛上流传一个说法,称本市将于今年9月开始实施机动车牌照拍卖政策,车牌起拍价格为1万元人民币,9万元封顶。其实,这种拍卖车牌的做法,一直在上海市实行。因此,有网友怀疑,此次申请人大增,与部分人担心摇号政策会变有关。

对于这种“买卖牌照”的说法和建议,交通部门近期曾表态,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一段时间内,这种“拍卖”的形式不会在本市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