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月挣8千父觉丢脸 被物化被放大的名校光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8-01 11:20:48

社会焦虑情绪的反映

曾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担任就业辅导教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庞胡瑞认为,该帖反映出的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受到的冲击并不仅仅反映在薪酬上,更主要由于在进入社会后、在北京这种国际化都市环境中,这些毕业生很难再获得在学校时的荣誉感、顶尖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焦虑感,比较正常,只不过显得更加‘高端’一点儿。”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就业机会供不应求的今天,大学毕业已经不能保证顺利就业。高等教育调查机构麦可思201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8%。2012年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透露,201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在7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约有70万学生在毕业之时面临失业。

缓解毕业生的焦虑情绪成为不少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田磊在找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焦虑,他表示这种心态主要来自个人心理,“想从事怎样的行业、未来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刘柳则认为她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家庭压力,“还好我的工作在寒假以后就基本确定了,不然,以我父母的性格,就能把我急死”。

中国青年报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12年应届毕业生中,91.2%的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焦虑情绪,超过半数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焦虑感,其中28.13%的人表示有严重焦虑感。造成焦虑的因素主要包括薪酬、职业与预期不符、害怕难以找到工作、家庭压力、职业前景以及社会认同感等。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认为,对于薪酬的期望以及随之出现的焦虑情绪是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就业是一个市场,市场有一个平均价格,不可能超过那个价格太多。认清现实情况是最重要的。

在就业状况上,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均存在一定差异,根据麦可思公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工学、经济学为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专业门类,而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类毕业学生的薪酬相对较低。

王紫对此深有感悟,她毕业于北大一冷门文科学类,她对记者说到找工作时的艰辛:“十分焦虑,大概维持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投出去很多简历都没有消息,准备笔试和面试期间都非常焦虑,特别害怕找不到工作”。她所称的找不到工作并非确实找不到工作,“主要是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北京户口,也没有钱那种,怕被人看不起,说你北大的,怎么连一个好工作都找不到?”

功利社会加剧“名校情结”

北大毕业生、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微博上评论此消息称:功利主义的盛行,不仅仅会扼杀大学教育,也会扼杀中国的未来。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自私和怨恨会充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人们很难找到心灵和精神的满足。

庞胡瑞认为,名校的光环首先是这个社会所给予的。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由此承载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期望。

刘柳接受采访时同样表示,这些学生的任意举动往往与学校相连,被简单地标签化为学校的附属,“社会把这个学校看得很重,出了校门,常常会有人说你北大的,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因此,她在选择工作单位时,也不由自主地希望能够与学校名气相匹配。

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同样日益功利化,北大亦未能免俗。

近年来,北大屡次问鼎亿万富豪校友数目排行榜。校方称,1999年至2010年之间,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连续3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不论有益与否,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类冠之于校名之上的榜单,势必使社会公众加深对于名校教育与财富之间的联系。

此外,学校名气与学历高低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物质价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经济研究所针对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毕业生起薪来看,专科生为1856元,本科生为2743元,硕士为4003元,博士为5118元。大学本科毕业生中,“985”高校为3786元,“211”高校为2955元,一般本科院校为2698元。

对于名校情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社会、家长对名校可以有期待,但是这种期待必须与现实相联系,对于这种不合理的预期,毕业生不必附和。“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过高期待,反映了目前社会的功利化思想和金钱崇拜,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导致这种结果”,“名校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培育高薪的毕业生,而在于培育社会的建设者,独立思想的个体,北大的毕业生和当大官、挣大钱没有必然联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记者高四维 实习生 叶雨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马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