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有机”新规:能否“卡”住市场乱象?

来源:新华网
2012-07-16 16:54:26

7月1日,我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全面施行,规定每件达到新国标的有机产品加贴17位的唯一编码,“一品一码”、不可二次包装,产品质量可全程追溯。

“低产量、高品质、高价格”的有机产品,在禁施农药等方面,一向以高门槛著称。然而,近年来市场上以次充好、随意标贴的有机产品时有发现,令花冤枉钱的消费者叫苦不迭。这一被称为最严“有机”新规的出台,能否“卡”住市场乱象?记者近日走访京沪等地市场进行了调查。

新旧标识“混搭”,“有机”乱象重重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的有机产品名目繁多、售价高昂,老百姓总是“雾里看花”,一有不慎,就会花冤枉钱。

记者了解到,有机新国标的最大进步,在于对有机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且只有在停施农药和化肥2-3年后,常规农场才能度过转换期,成为有机农场;有机农场土地上的产品才有资格加贴有机码。

不过进入7月以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销售渠道有机乱象依然存在。在上海沃尔玛五角场店、城市超市永新店等有机柜台,产自江西、辽宁、广东等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识五花八门,还有来自各地认证机构自制的“追溯码”“身份证”等,令人眼花缭乱。

一些产品同牌不同“码”,新旧标识玩“混搭”。生产日期同是2012年5月25日,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镇安乡羊肠河村生产的“有机脱皮花生仁”和“有机玉米碎”中,前者没“码”,后者有“码”。

个别产品“名”不副实,认证“串门”。记者登录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查询,发现有十多款正在京沪等地市场销售的“山泉物语”品牌农副产品,取得的是“加工和保藏的水果和坚果”类有机认证,但实质生产和销售的却是“有机大米、小米、糯米”等。

个别厂商自制标识穿“马甲”。在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地下一楼超市,“有机农庄”品牌的圣女果有机码一应俱全。而另一些产品的包装上却贴着企业自制的白底绿边追溯标识。当几种产品摆放在一起,包装神似,消费者一不留神就会混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