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各类收费改头换面登场 教育乱收费主体扩大

来源:法制日报
2012-07-09 15:10:22

编者按

乱收费、治理乱收费,两者的博弈近年来未有停歇。尽管各级、各类关于整治乱收费的文件、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但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教育、银行、高速公路……种种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时有出现。

乱收费现象,屡治难绝,足以说明乱收费并非单位行为这么简单,在其背后,多少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管理机制滞后等社会原因。因此,除了不断规范收费外,我们还需要改进哪些社会公共服务、改进哪些管理模式,成为亟待正视的问题。

《法制日报》视点版从今天开始推出“破解乱收费现象”系列报道,对教育、银行、高速公路领域的乱收费现象进行剖析,寻求破解之道。

破解乱收费现象之教育乱收费

尽管北京的天气闷热,但是对在一家工地打工的刘信来说,不敢随便花钱买些西瓜之类降暑的东西吃。“还有两个月,孩子就又要开学了,学校的收费项目多,得多寄些钱回去。”刘信与大多数家长一样,“不明白学校收钱干什么去了?也不知道学校收钱的项目中,哪些是乱收的”。

教育乱收费,一个令无数家长诟病的问题。尽管针对教育乱收费的各类文件、政策、法规层出不穷,但教育乱收费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学校收费多如牛毛

刘信是江西省抚州市的一名普通市民,他常年在北京打工,孩子目前在抚州老家上小学。

“学校收费的项目太多了。”刘信说,每次开学的时候要交300元至400元,除此之外,还有些“没有名头”的钱。

“像上个学期,学生到老师指定的书店去买书次数明显增加。我看了一些,每本书的标价才5元,但是在老师指定的书店里卖到了15元。最关键的是,只有在老师指定的书店里才有这种书卖。如果你没有买这本书,下学期就不能报名。”刘信说。

据刘信反映,除了到老师指定的书店买书外,老师还经常以买学习资料为名买试卷,一张试卷1元,“有时一个学期要买几十张”。还有很多班级存在老师私自补课现象,每月200元,“只有上面教育局来检查,补习班才会停”。

相较于小学而言,中学收费项目之多更让人咋舌。

甘肃省武威市的家长王元曾经向有关部门投诉过当地一所中学存在乱收费的问题。

“我的孩子在一所初级中学上学,这个学校年年乱收费,从来没有人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可我的孩子给学校交的钱越来越多。我的孩子上初三的那一学期就收了很多钱。”王元说,当时,节假日补课要收费,初三补课4次(2010年8月暑假补课、第一学期星期六补课、2011年1月寒假补课、第二学期星期六补课),每次收费140元,4次收费人均560元。最后一次补课费也以补课20天的标准收取,实际上只补了16天。这些钱一部分发给补课的老师,另一部分不知去向;购买教辅资料收费,初三购买的资料有《××指导》一套71元,《××学练考》一套5本60元,《××金榜》一套5本90元,《××模拟试卷》一套5本45元,合计人均266元。

“这些资料大都是盗版和非法出版教辅材料,其定价都不是真实价格,在图书市场用半价就可以买到,可学校收费远远超过市场价,资料回扣高达数万元。学校统一发放资料,强迫学生购买。”王元说,还有打印费,第一学期人均50元以上,第二学期人均也50元以上,合计人均100元以上。

“打印费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全部要摊到学生头上。国家规定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必须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范围,不得以任何名义另行收费。可学校的做法让我们无法理解。”王元说,此外还有一些巧立名目的收费,初三第二学期收取中考报名费20元、毕业证费20元、照相费25元、捐赠书款费20元、试卷费4.5元、桌凳赔损费(各班不等,一般5元)。另外,班主任还不定期向学生收取班费(各班不等,一般5元)合计100元左右。

“照这样计算,一学期我们家长要交非正常学杂费1000多元,这些收费从来不给学生开收据发票,强迫收取。这些情况都是通过自己孩子交费情况记录的,只是不完全统计,还有其他年级的乱收费。”王元说。

资源紧缺是成因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教育乱收费的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还是出自于教育系统自身。

陕西省西安市纪检系统在办理教育乱收费案件的过程中,对部分学校的违规行为和个别校长的违纪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当前“择校热”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很多重点学校既要吸收优质生源,同时又要照顾来自各方面的关系生源,但是招生的名额有限,于是就产生了高收费现象,有的学校甚至无视国家关于教育收费的政策,自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擅自扩大择校生招收范围进行乱收费,个别学校还私自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等,用于支出其他费用,如校舍维修费、教师培训费、加班费、通讯费、办公经费、教师带班费、过节费、招待费等。还有一些学校存在强制订做校服、礼服,收费公示不规范,票据使用不规范等违规行为。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并影响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形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