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悬疑”的核心不是有害无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4-19 08:33:10

4月18日凌晨4时45分,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9批饮料疑混入含氯消毒液事件召开第二次通报会,向媒体公布了山西省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验结果,山西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论证后得出的意见。专家组认为: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新华网4月18日)

可乐,还是不可乐,这是个问题。封存产品疑似启封再售,若爆料属实,其性质不言而喻。地方监管部门闻风而动,组成了应急检验组,“对每个样品按照检验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经过了10余个小时的检验后完成任务”,最终出具了“实测值均小于国家标准要求”的检验结果。食安办专家组则认为,“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言之凿凿,无可置疑。

谁也不希望喝到“消毒水可乐”,不管这消毒水是价比金贵抑或稍稍有益。抛开健康风险不说,起码从消费者的知情权而言,坐实或证伪传闻的是与非,是职能部门的首要责任。看似精于仪器的专家很可能与民意关切“会错意”:一者,正如记者质疑,抽样送检为何独缺事故发生后首日产品?如果3日的误操作属实,那4日“氯味特重”才是疑似问题产品的“高发日”。相关部门的回应是,该公司成品仓库已无2月4日的库存产品,稽查人员“经过多方努力但仍未能在销售市场上获取2月4日生产的饮料产品”。偌大市场,竟然独缺4日的产品——如此巧合,何以说服公众?

二者,“可乐悬疑”的核心在于员工爆料究竟是无中生有还是确有其事?据说2月3日该公司夜班维修工对管道改造时误操作,使消毒氯水混入生产用水,4日白班生产部员工上班后喝饮用水感觉氯味特重,直到8日晚发现生产饮料用水中有大量氯水并立刻停产。那职能部门除了要检测好产品的质量问题之外,是不是也该查查此事的真伪?在真相那一面,能不能找到“封存再售”的踪迹?

“皮革胶囊”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大企业的食品、药品安全已很难有“民意免检”的底气。一瓶可乐或一个面包,消费者掏钱不是要买个“无害论”——而是希望能买到具有对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果优质是奢望,那合格应是底线。也许被检测的可乐确实是无辜的,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论调仍令人如芒在背——这个说法是可以自由裁量的,甚至是左右逢源的。

在塑化剂风波中,专家告诉我们,偶食少量受DEHP或DINP(一种主要增塑剂)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二英惊魂中,仍有权威声音抛出“少量二英不会危害健康”;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照例有“少量摄入无可避免”的论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背后,或对应着可怕的娇惯与纵容。当然,一个对地方GDP及财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跨国企业,在疑似公共事件的问题上,地方监管部门的盖棺论定究竟有无身份偏差,这恐怕也是不容规避的现实问题。

在随便扯一嗓子都可能揪出一帮恶狼的领域,面对或可危及食品安全的传闻,秉持高度的警惕与严苛的质疑精神,这是民众对公权责任的合理期许。抚平“可乐悬疑”里的种种忧虑,需要的不仅是抽样的数据,更是直面民意关切的决心与勇气。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姝楠

相关新闻:

可口可乐身陷“含氯门” 九批次样本送检
山西质监调查可口可乐含氯事件 可乐公司否认含氯
山西9批可口可乐疑混入消毒液 被当合格产品售
女人常喝可乐易陷高血压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