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年间,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在中国大地上铺开,13亿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09年至2011年,面对“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中国以空前力度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没有任何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3年来,中国立足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坚定。
“病有所医”:编织世界最大医保网
2012年初春,在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72岁的回族农民马俊寿气管炎发作,生平第一次住进卫生院。
马老汉患了10年气管炎。过去犯病,他常强忍着不去医院。
“去一次小诊所就得花掉80多元钱。”他说,“气管炎一犯,一只羊就没啦!”
2011年,马老汉一家八口人都入了新农合。住院两天下来,费用总共150元。作为低保户,他交15元就行了。
马老汉说:“我大儿子6岁时脑膜炎发高烧,没钱治病结果成了聋哑人。如今,新医改让娃娃遇上了,让咱老汉们等上了。”
——经过3年改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011年底,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其中,像马俊寿一样的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增加了1700万人。城居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保障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
——针对老百姓最担心的“因病致贫”问题,新医改逐步建立起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其中,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纳入保障范围以来,困难家庭患儿看病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从2008年的40%提高到70%至90%。2011年,终末期肾病等6类重大疾病纳入试点范围,超过20万患者获得补偿。
——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三成,大幅减轻了基层群众用药负担。在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基层医卫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公益性管理体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规范性药品采购机制以及长效性补偿机制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