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回应质疑:城建问题是暂时阵痛

作者:慈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3-18 13:19:36

3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青奥会组委会采访新闻宣传部负责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铭时,他正在参加一个有关节俭办青奥的会议。但就在几天前,南京市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开始动工,水西门高架桥被爆破拆除,使得原本就交通拥堵的城西地区雪上加霜。南京媒体对该工程做澄清和解释的报道铺天盖地,甚至为市民出行出谋划策,但民间的抱怨依然不绝于耳,不少市民把对城市大搞建设的不满情绪撒向了青奥会。

“拆高架和办青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丁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俭办青奥是写入青奥理念的,南京青奥会赛事本身的预算将不会高于以节俭为特色的新加坡青奥会。”

2010年,首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其预算约为7500万美元,但据丁铭介绍,新加坡最终花了大约20亿元人民币,20亿元人民币也成了南京青奥会预算的上限。

丁铭介绍说,为节俭办事,南京青奥组委借用某博览园的展馆作为办公用地,赛事筹备两年来,青奥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还只有200多人,以后最多也只有600多人,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曾多达4000人,青奥会的开、闭幕式也准备从俭,减少邀请明星大腕的花费,注重青年特色和文化内涵。

“南京青奥会将主要利用南京现有的体育场馆,新建的场馆只有小轮车和曲棍球的场地,因为这两个场地南京没有。”丁铭表示,南京青奥会在节俭办赛上做了很多努力,目前仍在力争进一步降低预算。

不过,青奥会的节俭理念很难让南京百姓直接地感受到,而城市建设的“大跃进”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市民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与青奥会的筹备联系起来。

根据丁铭提供给记者的材料,南京城西干道“桥改隧”方案的形成可追溯至2006年,2009年方案通过审查,但因为遭到舆论非议,该工程一直缓行。南京当地媒体曾提出质疑,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高架桥,只使用了十几年就被炸掉改建隧道,这岂不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但在今年2月,该工程却正式启动了。

“桥改隧”工程完工后,道路将得到拓宽,并消除了高架桥对秦淮河和明城墙的景观影响,但在施工期间,城西干道周边的交通状况却进一步恶化。南京市民苏女士告诉记者,开车原本20分钟的路程现在最多时需要两个小时,每天在城西干道周边出行的百姓抱怨不断。

在不少南京人看来,解决过江难、物价高、房价高、老城保护等问题远比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更为急迫,也更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但因为举办青奥会,南京并没有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确实是南京市在2014年青奥会举办之前进行城市升级和改造的冰山一角。

2月6日,南京召开“加快河西新城现代化建设动员大会”,据中国新闻社报道,南京预计投入近千亿元在河西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其中,在3年内投入139亿元建设青奥村配套工程,其中包括青奥村、青奥中心、青奥公园和青奥轴线、江心洲的青年林等项目,预计所有工程将在2014年8月前完工。而据南京《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市今年的城市建设投入将在2011年620亿元的基础上提高至680亿元,重点做好河西新城、燕子矶新城、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片区建设以及绕城公路快速化改造、地铁四号线一期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和房屋征收项目的启动工作。

在2010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宁委发〔2010〕31号文件中,曾明确提出了“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意见。

不过,2010年记者在新加坡采访首届青奥会时,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当时曾对记者表示,尽管新加坡也想通过举办青奥会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但就筹备赛事而言,新加坡更看重的是“软件”建设,如在新加坡青少年中推广青奥理念等,新加坡没有借举办青奥会而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也没有这笔预算。

在采访新加坡青奥会期间,国际媒体的共识是,新加坡举办的节俭青奥会,并不单纯体现在赛事运作本身,还体现在整个城市为此所做筹备工作的简单和低调。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在新加坡表示,国际奥委会推出青奥会,除了希望减少现代奥运会的商业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外,还希望减轻主办城市的压力。青奥会要求主办城市具备相应的体育场馆条件和城市建设基础,就是希望青奥会主办城市不用像奥运会主办城市那样,为大规模的体育场馆和城市建设付出高昂代价。

在丁铭看来,无论是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还是河西新城建设,都与青奥会没有直接关系,“‘桥改隧’工程早在青奥会申办之前就已酝酿,河西新城则已经建设了十多年”。丁铭表示,河西新城未来将成为南京的金融、商务和政务中心,用于为保护南京老城腾挪空间,“希望人们不要迁怒于青奥,也不要把城市建设中产生的一些烦恼与青奥联系起来。”

但正像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中所说的那样,借举办青奥会之机建设新南京是南京的自我要求,丁铭也承认,南京目前的城市建设并不能说与举办青奥会没有一点逻辑关系。

南京在筹备青奥会期间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新加坡的做法迥然不同。对此,国际奥委会新闻官桑德雷恩近日在接受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也强调,“青奥会的目标之一,就是主办城市没有新的场馆建设。”至于南京青奥村正好位于正在建设的河西新城之中,桑德雷恩表示,“青奥村只是河西新城中很小的一部分。河西新城的规划早于南京申办青奥会。青奥村的公寓未来可以出售,因此,它的建设投入只是暂时性的。”

“南京青奥会的出发点是办赛事,落脚点是惠民生。”丁铭说,“南京为举办青奥会提出了办赛事、建城市、惠民生的方针,现在城市建设带来的一些问题只是暂时的‘阵痛’。”

“到2014年,南京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各方面条件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老百姓会逐步感受到青奥会带来的实惠,比如南京与周边地区采取联动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比如桥改隧工程完成后,城市交通状态的改善等。”

不过,青奥会因其规模较小和参赛选手主要是青少年,或许很难实现主办城市扩大影响的期望,记者在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采访时就发现,除新加坡当地媒体对赛事较为关注外,国际媒体对青奥会的关注度非常低,有些比赛项目甚至没有国际媒体来采访报道。就影响力而言,青奥会甚至比不上很多单项的洲际比赛。

“但青奥会毕竟是挂着奥运会的金字招牌。”丁铭说,“青奥会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这在南京的发展史上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仅仅把赛事看成是12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把筹备赛事的过程,看做是南京迈向国际化的过程。而激发城市活力,培养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和打造亚洲体育赛事中心城市的实现,如果没有青奥会,可能就缺乏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许婧

相关新闻:

南京青奥会会徽发布 突出青春气息 南京文化
第二届青奥会组委会成立 筹办工作正式启动
南京青奥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
南京举办2014年青奥会倒计时3周年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