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压力怎么控

来源:人民日报
2012-03-05 09:25:19

物价压力怎么控

●李庆云委员:稳物价基础还不牢固,对物价反弹仍要保持足够警惕

●李晓波代表:加快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规避物价大起大落影响

●王君正代表:调控要多从保供给上做文章,实现产需之间的有效衔接

【小家连大家】

杨先生在北京一家企业当维修工,去年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菜篮子”沉了。“夫妻俩月收入除了交房租、给孩子买奶粉,大部分都花到了肉蛋菜上。”杨先生感叹,现在有的菜价格甚至翻了倍,原来四五十元能在农贸市场买一周的菜,现在也就够三四天的菜量!全家每月花在“吃”上的钱比一年前多了五六百元。

物价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一项民生指标。2011年,多种商品价格演绎了“过山车”行情,党中央、国务院把稳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举措,成效逐步显现:从去年8月份开始,CPI指数逐渐回落,今年1月CPI指数回落到4.5%。

走进2012年,既要面对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又要考虑居民承受力,物价该怎么调控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要素成本刚性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大,稳物价基础还不牢

“虽然当前CPI指数回落,但物价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今年对物价反弹仍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委员说。

李庆云分析,中国是第二大资源进口国,相当多的资源、原材料依赖国际市场。从长期看,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尽管中国经济今年滞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发达国家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可能会波及中国,影响中国物价。从国内看,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呈上涨趋势,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代表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长期性价格上涨压力凸显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将是长期刚性的。

云南省丽江市市委书记王君正代表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农产品推动作用明显。客观上,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近年来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生产、流通带来不少困难,加剧供需矛盾。主观上,受人为因素炒作影响,市场涨价预期极易得到强化,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对于物价问题要正确看待,即便是当前CPI回落到5%以内,对于民生也是不小的压力。”李庆云说,我国中低收入群体庞大,对价格波动格外敏感。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稳物价掉以轻心。

稳物价仍有多重有利因素,经济实力增强,调控余地增大

“去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物价依然能趋于稳定,说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做好物价工作的有利因素。”王君正说。

“保供给是稳物价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超过国内需求,这些都是稳物价的土壤。”王君正说。

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也对稳物价有有利一面。李晓波认为,国际价格阶段性下跌会对国内价格产生“平抑效应”。如去年国内煤炭、铁矿石价格出现的下跌,均不同程度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尽量减小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

经济越发展,调控余地越大。李晓波说,依托雄厚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我国政府不仅可以加大投入,增加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支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的发展;也可以根据价格上涨的幅度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减轻价格上涨的压力。他认为,“十二五”期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结束,物价水平将比“十一五”要高,要提高社会对于物价上涨的容忍度。

李庆云分析,从历史上看,当我国GDP的增长率达到14%以上水平时,广义货币(M2)的增长幅度也只有16%—17%;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低于16%的货币增长幅度完全能够支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垄断行业,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在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也能缓解货币流通不足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