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入轨精度最高纪录
“我给它打100分!”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后,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这枚火箭与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一起,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
32天前,长征二号FT1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一塔架起飞,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刘宇把这次发射的入轨精度形容为“命中10环”。
与此前发射7艘神舟飞船的火箭相比,用于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这两枚火箭经历了100多项技术改进,可以说是全新的火箭。发射神舟八号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第一次采用先进的迭代制导技术,将入轨精度提升了一个量级。
■守护者
天链一号双星跟踪神八
晨报讯(记者 韩娜 通讯员 尹学宏王欢)昨天早上7时08分,中继卫星准确捕获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建立通信链路,天链一号01、02星开始为“天宫”、“神八”双目标接力提供全程可靠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黄惠明介绍说,中继卫星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舟八号的测控覆盖率和信号传输速率,实现了地面与飞行器间更长时间的连续通话和更清晰的视频图像数据传输。
据了解,中继卫星系统是一种新型空间信息传输系统,可为航天器提供跟踪、测控、数据中继等多种服务,在空间探索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由天链一号01、02星组成的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已经在天宫一号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测控覆盖率和传输速率的大幅突破。
黄惠明介绍说,在后续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将充分发挥高轨道覆盖率、多类型数据实时传输、多目标测控通信等优势,采用单星跟踪双目标以及双星接力跟踪等模式,同时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提供遥测、遥控、图像、话音数据的实时高速传输服务。
■遥控者
北京飞控中心现场直击
晨报讯(记者 韩娜 通讯员 谢波姜宁)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LED显示屏上跳跃着各种数据和色彩斑斓的曲线。神舟八号飞船喷着亮黄色的火焰飞越过祖国的山山水水。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伴随着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等一连串完美动作,583秒到来了,飞控大厅里人们的手指几乎都下意识地放到了键盘上,只有眼睛注视着前方。“船箭分离!”洪亮的调度声再次打破大厅的宁静。
又一个重要时刻来临了。6时12分,北京中心轨道室年轻的工程师李勰准确地拿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30公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已做好交会对接各项准备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昨天表示,作为交会对接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单位,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已做好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前各项任务准备的工作。
一是进行了技术方案准备及状态复查复核。针对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需求,进行了40余次专题讨论,明确了21项关键技术状态,制定了70余本飞控实施方案。
二是进行了任务定岗定位及协同工作演练。通过系统间的充分演练,检验协同工作程序的正确性。
三是进一步提高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开展了交会对接段各类应急协同演练以及飞控决策演练,确保对各类故障判断准确及时。
第二次交会对接14日进行
北京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说,“神八”这次任务的重点是完成交会对接,因此在“神八”前端加装了交会对接装置,同时“神八”入轨轨道也与前几次有很大不同。神舟七号飞船入轨的轨道高度是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神舟八号入轨远地点高度是330公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轨道方案,主要是出于交会对接的需要。
周建亮介绍说,两次交会对接中的第一次在3日凌晨,另一次在14日。“神八”升空后的控制动作将非常密集。昨天12时左右,“神八”飞行到第五圈时进行了第一次轨道控制,抬升它的近地点高度。今天,当它运行到第13圈、16圈、19圈、24圈时,还将进行4次轨道控制。这样经过5次远距离的导引控制,3日凌晨就可以进行第一次交会对接。
■奉献者
高学历人才
挑飞控大梁
随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一组遥控指令准确发出,神舟八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据介绍,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95%是硕士、博士毕业生,45个关键岗位上的负责人全部都是高学历。
汪广洪:爱与问题较量
这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博士经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这次负责神舟八号任务故障预案制定工作。和以往相比,这次任务更复杂。汪广洪本来就是一个爱与问题较量的人,在他眼里,问题就像一个个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时排除,踩上哪一个都可能被炸得体无完肤。
在做神舟八号协同工作演练时,某天的凌晨一点,“神八”飞船模拟器出现了问题。作为飞模主负责人,汪广洪对9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进行测试查找问题,这一干就是30个小时。
张伟:三维动画我来做
负责可视化的张伟是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儿,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就出自他手。去年接手神舟八号任务后,小张深感这次任务不同以往。制作航天测控专业软件,除了要掌握测控和软件知识外,还需要对轨道运算、图形学、建模知识等有广泛了解。为了弥补这一“硬”一“软”的差距,仅是专业书,张伟就“啃”下了十几本。
王霞:把机房当成家
如果把整个飞控比喻成演绎优美舞蹈的舞者,那指控室就是为舞者搭建舞台的人。指控室研究员王霞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舞台的稳定可靠。“除了吃饭睡觉,不在飞控大厅,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这是王霞工作状态的写照。为确保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硬件平台的稳定可靠,今年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机房成了王霞的家。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多一分责任,系统和设备就少一分隐患。”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