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天价蟹”
1
他是水产牛人,但要卖的蟹还在江里
沈老板卖“天价蟹”底气何在?
昨天采访沈洪伟时,记者多半时间只是听众。这是一个说起话便滔滔不绝的男人,或许媒体坊间和网络的几日密集传播已让他意识到“长江野生巨蟹”、“15万”等关键词的敏感,言语里多少有些回避。更多时候,他在向记者展示自己敢如是说和做的底气,包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开始接触长江蟹,曾经一次购买过百万蟹苗”,“我从事水产行当20多年了,长江沿岸太多渔民是我的朋友,蟹源不是问题”,“(养殖长江蟹和野生长江蟹)这个我太清楚了,你们看不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出区别”……
记者上网探查发现,1967年生于无锡的沈洪伟在过去至少20年中,确算是水产界的名人:1991年,他在江苏省最早实施“土池育苗”养蟹;1994年,他实现冬季温室甲鱼产蛋,当年还曾是无锡市“十佳青年”的候选人;2005年,他开始试验刀鱼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09年,他通过人工模拟掌握了一整套模仿刀鱼自然生长环境的技术……这些事件,都曾见于当时的地方媒体。
记者还发现,在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近10年,沈之所以淡出媒体视野,除了因为长江洪灾而遭受近乎毁灭性打击外,还曾在2003年到2005年被牵扯进一桩经济案件,虽然最终取保候审,事业却一度萎至低谷。关于这几段经历,网名“长江鱼王”的沈洪伟在自己的天涯博客上并未讳言。
知晓这些之后,记者再次采访沈洪伟。对于“过去的事”,沈淡然应之,却在谈起自己走出囹圄后,因养殖刀鱼而东山再起时,言语里满是自豪。
“这些年一直扑在刀鱼上,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开捕捞船的朋友说自己网上来几只品相不错的长江野生蟹,问我有没有兴趣收。”沈洪伟说,朋友的话让他想起了20年前事业刚起步时和长江蟹的那段缘分,“马上就去看了,然后掏钱收下,最大的一只,也花了四五万。”
在水产业多年的摸爬滚打,加上正如日中天的刀鱼事业,让沈对“小打小闹卖长江蟹”已经提不起兴趣。“要做就做最大的,最好的。”经验、蟹源和经济实力都不缺的他当即有了“专卖蟹王”的念头,并主动找上了媒体。
沈的以上表述,似乎可以证明自己确有巨蟹、大蟹的收购渠道,但让记者存疑的是,直到现在他真正能拿得出的“只有不到10只”。这个数字与其宣称的“1斤以上一两只,9两以上二三十只,8两以上百余只”的供应能力相差甚远。采访中沈洪伟表示,自己的销售模式是“客户先下订,我再去收”,但他同时在解释自己的高定价时又说“大型野生江蟹极其稀少,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又怎能说收就收?更怎能预先估判收成呢?
很遗憾,对记者这些疑问,沈一直未作正面答复,只是再三强调“不好说太细,但蟹源肯定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