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0月9日,市民在沈阳辽宁省博物馆欣赏《新富春山居图》。 新华社发(张文魁 摄)
百姓的“第二起居室”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去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在这里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我一般一个星期来两次。”刘大爷正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仔细阅读动画制作原理,他是一名夜班保安,家住燕郊,来一趟博物馆需要2到3个小时,“我对电影比较感兴趣,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参观博物馆就好比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要细细品味,但它又跟看书不一样,书本都是理论,而博物馆很直观、很形象。”刘大爷说,他笑称自己早已把博物馆当成“第二起居室”。
对此,宋向光教授认为,我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给百姓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这有利于民间的艺术创作和学习研究。
“三贴近”推动质的转变
历时4年改扩建、耗资25亿元精心打造——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跃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目前,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已达1700余个,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8%。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计拨付52亿元,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进行门票减收、运转经费增量和改善陈列布展等方面的补助。
但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譬如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经费保障机制尚待健全、博物馆体系急需优化、陈列展示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以及文化产品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等。
对此,文化部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提高博物馆运行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博物馆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成功的关键所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