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家庭"人数逾1.3亿 中秋节难享团圆

来源:CCTV
2011-09-13 08:56:08

(导视)

解说:

团圆的节日,空心的家庭,今天这些空椅子上的人是否能与家人团聚?

刘杰新华社记者:差不多只剩下1/3的人口,其他家里人据我了解没有回来。

字幕:

农村留守妇女4700万

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杨俞风(音):

想他们,我们在家里过得很好,你工作顺利,挣好多钱。

解说:

“农村”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空心家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中秋时节,如何安慰他们的思亲之情?

《新闻1+1》今日关注:“中秋的月亮,有圆有缺!”。

白岩松评论员: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首先要祝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和您全家中秋节快乐。今天傍晚的北京交通非常畅通,甚至畅通得让你觉得有点出乎意料。虽然跟除夕的傍晚比较起来,今天的车还略显多,但是跟节前的时候那种严重拥堵的局面比较起来,今天简直是天堂。我想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大多数人都在家里,而不在路上,所以造成了傍晚这种交通非常畅通的局面。但是在目前的中国,有多少家庭能够真正地在中秋节这一天做到团圆呢?我想非常非常的难。

今天我们要关注的话题可能就与您有关,甚至会谈论到您的父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来,让我从一组照片开始说起。在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要先做一个提示,照片上可能有空凳子,这个空凳子就代表这个家庭当中的人,或者出去打工了,或者出去就业了,或者出去求学,或者是嫁出去了。

来,我们看这组照片。第一张,这是8月27日的时候拍的,陕西省白水县林皋镇,66岁的焦栓成,坐在家附近的湖边。焦栓成有三个孩子外出打工了,所以有三个空凳子。

我们再来看第二张,这是8月26日拍的,陕西省白水县狄家河村,56岁的狄金省和老伴儿巨玉兰,在窑洞前的院子里。狄金省的六个女儿,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嫁人,离开了村子,六把空凳子。

我们再看下一张,陕西省安康市石转镇,8月29日拍的,陈荣英在家门前的田地里。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可能还有其他的亲属,所以摆了四个凳子。

我们再看下一张,8月24日拍的,陕西省靖边县席麻湾乡,67岁的田云秀和65岁的老伴儿刘德珍,在村里的荞麦地边。田云秀家有六个孩子离开农村,出去打工了,六个空凳子。

8月30日拍的,陕西省旬阳县石坪村,吴会琴和两岁的儿子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吴会琴的丈夫外出打工。

再看最后一张,8月23日拍的,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67岁的薛丕忠,老伴儿杨桂兰和孙子在自己家里。薛丕忠家里有十几口人离开农村,外出打工,或者上学,所以这凳子我都算不过来了。

这些照片看完之后,您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呢?几天前,当我看到这组照片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绝不仅仅是我刚才给你们报告的这六个家庭的状况,而是太多的中国农村这样一种现状。这组照片是新华社的记者刘杰拍摄的。它的名字其实也在反映我们现实中的一种问题,就是农村当中的空心家庭。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播放短片)

刘杰:这组照片叫“空心化农村之痛”,我在构思阶段就问了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农村人口要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第二,这些农民工在城市里面过得会比在家里好吗?第三,他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所以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们的家乡,看一看他们的家人。

解说:

十天十几个村子,从陕北到陕南,记者刘杰拍下了一组叫做“空心化农村之痛”的照片,用他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组带有全家福意义的照片,但是照片中的家庭却并不团圆。

刘杰:他们有三个孩子在外面上学,九口人在外面打工,分别是在内蒙古、甘肃。他们家有地,但是他们自己已经没有太多劳动能力了。

解说:

这是67岁的薛丕忠,旁边是老伴儿杨桂兰和还没有上学的孙女,而空着的座位代表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们。又到一年月圆时,今天他们依然没能回家和老人团圆。老人所在的村子叫红沙梁村,这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人了。

冯彦斌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副镇长:现在出去的占60%左右,家里的人口以60后为主,所谓60后就是60年代初升的,还有一部分就是60岁以上的。当地的经济属于中上水平,全镇的经济状况在我们县里属于相对比较滞后一点。

解说:

一个家庭丈夫出去打工,留下妻子和孩子,为了赚钱养家,妻子也会随同丈夫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而孩子长大了,考不上大学,也要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刘杰说,这样的一种循环,已经成为他所走访的十几个村庄固有的一种生存模式。

刘杰:他们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交通不太便利,经济条件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