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公民 云南开远6500多黑人黑户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8-19 09:03:50

被“遗忘”的公民 云南开远6500多黑人黑户

开远市平头山村,自发移民后代王文明一家。李发兴摄

阅读提示

一个30来万人口的云南小城,却“藏”着数千“黑人黑户”。他们没有当地户籍,参加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许多村落至今未通水、通电、通路。他们的公民身份长期被“遗忘”,公共财政的阳光照不到他们身上。

8月16日,开远市终于出台了一个自发移民管理实施方案,对他们提出一些扶持政策,但他们的身份仍悬而未决。

站在村口,就能望见山脚下城市里斑斓的灯火,32岁的杨正昌心里很不是滋味。身为自发移民的后代,他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享受不了城里人的福利,也享受不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其他社会保障,甚至至今没敢找老婆。“我没有户口,不能让孩子也没有户口。”

据调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像杨正昌家这样的自发移民有1300余户,总数超过6500人。他们分布在开远市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28个山区村委会,共74个居住点。开远市自发移民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金学称,有些自发移民“戒备心强,或者干脆躲起来”,因此,真实人数远高于调查数,估计超过1万人。

由于户籍不在当地或没有户籍,这些自发移民成为俗称的“黑人黑户”,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落户,他们年复一年地奔走申请,却始终未能如愿。

贫困触目惊心,难享惠农政策

一盆清水煮的洋芋,就是全家人的晚饭

“今年光买种子和化肥就花掉1万多块钱,现在苞谷苗都晒死了,肥料施不下去。”进入8月,平头山村村民王文明望着堆在屋里的化肥直犯愁,“收成不好,政府的救济也没有。没有身份证,不敢出去打工,下半年的日子怕是更难过了。”

王文明今年37岁,他已经不知道父辈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迁到开远来的。“从我记事起,就住在这里了。现在,一家8口人都没有户口。”

在泥土夯成的厨房里,王文明的“老婆”陶美芬端出一盆清水煮的洋芋,这就是全家人的晚饭。陶美芬说,“家里条件差,被子也少,冬天有时会冷得睡不着。”

老寨村村民张洪良一家6口也没有户口,靠种苞谷为生。“雨水好的年份能收7000来公斤,旱起来也就3000多公斤。半年吃不上肉是常事。”

王金学介绍说,开垦荒地、承包租用地种苞谷,是自发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闲时,也有少数人外出打工、拾荒或捡废品。由于没有户口,办不了身份证,他们不敢出远门,最多在开远周边打打零工,劳务收入极其微薄。调查显示,自发移民群体少数处于温饱状态,多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经济收入少的家庭,年收入仅有500元左右,最高的也不过2万元。按照一家6口人算,人均数额很少。”

记者走访了自发移民聚居的部分村镇,破旧的土坯房、歪歪倒倒的木板房,甚至茅草房都随处可见,有的在地上搭个火架就开始做饭。平头山村的陶金玉新婚不久,但夫妻俩竟要与小叔子同住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这比以前好多了,那时候是用塑料布盖的帐篷。”陶金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自发移民的贫困触目惊心。没有当地户籍,享受不了小额信贷、良种补助、农村低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参加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的相关扶贫款和救灾救济款也无法得到。”红河州人大常委会一位对开远自发移民问题关注多年的人士说,“许多家庭至今尚未通自来水,通电、通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他们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自筹资金、投工投劳解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