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首度受访回应网传“花钱买奖”质疑

来源:新华网
2011-07-21 17:29:57

【延伸阅读】民间评奖唯“利”是图 监管缺失乱象重重

当听说这次评奖内幕后,倪萍心有余悸:“我曾获过无数奖项,从没怀疑过奖项的真假,更无从核实。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我肯定不会参加。但这次事件给了我一个巨大的警醒,今后这类活动我得留个心眼儿,弄清组织者是谁、颁发者是谁、调查过程怎样后再确定是否参加。如果有组织者利用文化界人士出名甚至敛财,利用人们的善良玷污公益和慈善的招牌,我绝不容许。”

对于《影响力人物》杂志“身份”存疑,王兆平秘书长坦陈:“‘中经报协’对下辖会员单位的资质审核有漏洞,需要吸取教训。以后不再搞这类评奖活动。”

事实上,当前的各类评奖活动可以用“乱象重重,真假难辨”来形容。

乱象之一:浮夸风蔓延。在当前的各类评奖中,以“中华”“中国”“世纪”命名的比比皆是、泛滥成灾。网民评价,“共和国脊梁”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太敢捅词儿”。

乱象之二:拉大旗作虎皮,难辨虚实。在大部分评奖活动中,主办方或多或少都会包括“中国XX(行业)协会”等“大牌”单位,参与者难辨真伪。北京海淀警方今年破获的一起以“长寿之星”评选为名、半年内诈骗老年人超百万元的案件中,犯罪团伙正是打着“中国老年基金会”名义获取信

乱象之三:名人效应,请君入瓮。在很多评奖活动中,从颁奖礼的主持人、代言人再到参与者,经常可见某某明星、某某名人的名字。“如果没这么多名人,谁会去领这个奖?”网民“Biggun”这样评论。

乱象之四:收钱发奖。网民“优活2011”爆料,某协会评选的“诚信企业”奖,要求每家缴纳4万-20万元,网民直呼“伤不起”。“海石激浪”说,不知是谁给这些草台班子的资格和权威,“背后是肮脏的经济利益”。还有网民质疑:“难道举办个评奖活动就不需要备个案?拼凑几个人就能这么容易办成这一本万利的事儿?”

“近年来日益泛滥的‘花钱买奖’事件暴露出民间评奖活动监管的缺失。”社会学家周孝正等专家指出,评奖活动泛滥的后果,就是公众对各种奖项的衡量标准发生偏差,“这个奖值多少钱”既导致公众失去荣誉感和认同感,更会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对此,王兆平秘书长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以利于社会团体的良性发展。

据记者了解,针对网民热议的“共和国脊梁”评奖一事,主管社会团体的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对涉事单位负责人进行谈话。

来源:新华网(记者 周宁 卢国强 李德欣)编辑:张少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