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文凭受害者讲述受骗经历:招生宣传偷换概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6-29 10:51:57

“他们既没有教室,也没有任何一个属于他们学院的老师”

“我参加这个项目课程班只是看重它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资,其授课的内容和质量是有保证的。”范蓉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了自己报名的初衷,“我是对他们开设的课程感兴趣。而且他们说,课程都是由哥院的人和中国像清华、北大这些学校的老师上的,也有一些其他高校的,比如经贸大学的老师。”

在相关洋高校的招生宣传材料中,除了“权威认证”外,“师资阵容”也是犯罪嫌疑人希望说服潜在客户报名的重点内容之一。

例如,在休斯顿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师资阵容”“主要来自北大、休斯顿大学、清华及从海外聘请的讲席/特聘教授;业内专家;由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跨国公司总裁、政府要员以及国际知名管理学大师组成的外聘教授等”,周国平、张维迎、吴敬琏、李稻葵等人的名字均在其列;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警方从犯罪嫌疑人处查获的讲课费收据中发现,在招生简章中声称的35名中方师资团队成员中,只有1人在2009年8月给学员上过两次课。

“他们(指犯罪嫌疑人——记者注)完全是根据能请到什么样的老师,再来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不是根据课程的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再去邀请相关领域的老师。”范蓉梅说,“后来我们知道,他们既没有教室,也没有任何一个属于他们学院的老师,就是授课的时候外请老师过来,然后给人家一定的授课费。如果不去上课,你其实都无法知道这些情况。”

记者在犯罪嫌疑人发给美国理工大学2010级学员的上课通知单上发现,除了一次在海南三亚的授课之外,其余的课程授课地点均在北京大学内的英杰交流中心、北京大学西南门外的北大资源宾馆和北京大学东门旁的博雅会议中心。但这些授课地点都是犯罪嫌疑人临时租用的。

甚至,犯罪嫌疑人设立公司的最初办公地点是在居民楼里。

“我们同学在一起聊的时候我才知道,当时这家公司的办公地点是在一栋住宅楼的两居室里,而不是在办公楼里。后来我们毕业一年多后,他们才搬到较好的办公楼里,买了房买了车,还让大家一起去联谊。”范蓉梅回忆说,“后来我一想也对,一年多的无本生意,他们进账近千万元呢。”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请北大、清华的老师来讲课,大概两天的课就是两三万元;租房也就是几千元,十二节课也就二三十万元的成本,但他收过去的学费得多少钱啊?”

范蓉梅个人交的学费近10万元,但这还不是最多的。记者从饶明党处获悉,检察机关了解到的情况是,和范蓉梅一起被骗的共有13人,最少的交了4.4万元,最多的达12万元。

而据范蓉梅介绍,在她报案时,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已经招到了“八班”或“九班”了,每班30多人,“而且相关的费用支付是没有发票的,这还涉及逃税问题”。

犯罪嫌疑人余某所在公司的一位员工在今年年初撰写的年终总结中提到:“我明年的工作计划是完成招收学员20名,销售金额200万以上,争取把休大(即休斯顿大学——记者注)招满30人……”

而在犯罪嫌疑人武某与合作方在去年3月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关于费用分配的条款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每生1.5万元归合作方,其余归犯罪嫌疑人;工商管理博士(DBA)每生3万元归合作方,其余归犯罪嫌疑人。

即算离报案已过去将近1年,但范蓉梅仍不时收到关于洋高校学历班的广告短信。“我都把它当做垃圾短信,看过直接就删了。”范蓉梅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