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实名制"1年间:实名制管得好垃圾分类吗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3-24 09:28:35

垃圾袋贴上门牌号,杭州试点小区的分类准确率超过平均水平20%,然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杭州

3月17日,杭州一些社区利用“透明垃圾桶”形象地向居民展示垃圾如何分类。 人民视线供图

从去年4月开始,“垃圾实名制”在杭州市的两个街道先后试点实行,旨在推动垃圾分类观念与习惯在居民中的普及。这项刚一推出就备受关注和质疑的探索,试行一年间取得怎样的成效?能否进一步推广?近日,记者作了一番探访。

实名制寄望解决责任不清问题

居民垃圾分类要有监督和约束

杭州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始于2010年3月25日,随后,各个城区的试点小区逐步增加。为了更顺利地推进垃圾分类,杭州市在前期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做宣传普及和各项准备,比如印发宣传册页、制作宣传栏、培训保洁员等等。尽管如此,垃圾分类还是面临开头难。

一位社区保洁员说,推广垃圾分类后,还是有些居民图省事,将家里垃圾混装起来;有的居民虽然在家将垃圾分类了,但到了垃圾桶旁边,看到哪个桶敞着口就随意扔进去,要是两个垃圾桶都盖着,索性直接把垃圾放在盖子上,甚至直接将垃圾扔在楼道口;也有的居民确实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够,常有分类错误的情形。

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去年4月,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率先提出实行“垃圾实名制”,涌金门社区染坊弄小区、青年路小区见仁里成为首批试点小区。

实行垃圾实名制后,发给小区每户家庭的厨房垃圾专用垃圾袋上,都贴了门牌号。在小区城管服务社主任和卫生委员的组织下,由一名专职人员和一名社区志愿者定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每月统计并在楼道内公布。

湖滨街道负责人说,实行实名制,主要想解决垃圾分类中责任不清的问题。通过可追溯的实名制,能够有效追踪到每一袋垃圾是哪户扔的,及时分析哪些分类没有到位,既便于跟踪指导,也可以通过定期公布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居民在扔垃圾的时候多少会有些压力,久而久之能够‘促使’甚至‘迫使’大家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去年11月,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也借鉴湖滨街道的经验做法,在翠玉社区选择了几幢居民楼,试行“垃圾实名制”。

分类准确率比一般社区高20%

实名制在争议中取得成效

走进最早试行“垃圾实名制”的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小区楼道内张贴的“垃圾分类积分示意图”上,以“红、黄、绿”三色区分标注,每户家庭当天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80%标注为绿色,积3分;准确率60%至80%的标注为黄色,积2分;准确率低于40%的标注为红色,积1分。一看便知,搞这样一套“考核”系统,社区工作人员费了不少心思。

实名制不仅仅有约束,同样也有激励。垃圾分类做得规范、积分高的家庭,能够获得额外的免费垃圾袋,定期还会排名评比,得分最高的家庭将获得清洁工具等日用品。如果有家庭经常被亮“红牌”,会有义务监督员上门提醒。

不久前,在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检查中,东平巷社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垃圾分类投放和分解率获“双百分”的社区。

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居民小区试行“垃圾实名制”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一般都能提高到80%以上。最近一次抽检显示,杭州市垃圾分类的平均投放准确率和分类准确率分别为53.6%、60%。也就是说,已开展“垃圾实名制”的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程度要比一般小区高出20%以上。“垃圾实名制”确实发挥了作用。

“扔个垃圾都要贴标签,社区管得太宽了”,“垃圾实名制”试行初期,一些居民也有不少意见。“吃的什么都能被看到,这有点离谱了。”顾虑“垃圾实名制”会暴露个人隐私的也有不少。

在试点过程中,街道和社区也综合多方意见,使“垃圾实名制”更加务实有效,将督促居民垃圾分类与保护个人隐私尽可能统一起来。比如原来在垃圾袋上要标明家庭门牌号,现在改为标记所在楼层,减少居民的顾虑。“考虑得周全了,推行这一制度的阻力也小了。”姚杰说。

杭州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主任、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认为,“垃圾实名制”之所以产生效果,是因为这一监督机制同时具备奖惩两方面内容,这种奖惩更多地体现在心理感受上,而非物质层面。“奖,是指对居民文明行为的肯定,并通过张榜公布,获得更多人的肯定和认同;惩,是指通过实名制,让居民知道有人不支持垃圾分类、不环保,在邻里间给他一个压力,让他也开始注意垃圾分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