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播出-中国人纽约街头讲自信

来源:人民网
2011-01-19 07:44:13

在胡锦涛主席访美之际,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一群中国人正在中国红的底色中,向着熙来攘往的路人微笑……在大洋彼岸推出这样一部3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引得美国人好奇地驻足观看——将来的历史学家必定会对2011年1月17日这寻常的日子里出现的这个非同寻常的细节,抱有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它极具象征意义。

这个短片的主角,是一些杰出的中国人。除了美国人家喻户晓的NBA明星姚明外,其他人的面孔,对美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不过,仔细打量他们,这个细节会更具历史张力。

看看这些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外表与中国农民无异,对解决困扰中国和世界的饥饿问题贡献卓著;黄永玉,极富才情的老画家,“文革”时因为“黑画”进过“牛棚”,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之称;杨利伟,个子不高的解放军军官,中国太空第一人;郎朗,在西方最有市场的华人钢琴家之一,是国内无数琴童和家长仰慕的天才钢琴少年;马云,全球最大B2B电子商务平台之一的中国民企老板,《福布斯》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

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的确很“中国”。或者说,他们的故事,是被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的,没有改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堂皇地出现在纽约街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是“文革”的“小红书”和“蓝蚂蚁”,是千篇一律的大熊猫和双面绣,是清朝男人留的长辫子和女人裹的小脚,甚至有中国留学生被西方的房东好心地递过一把牙刷要求“学会刷牙”……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事,在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被遮蔽、被误读。然而,从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正在苏醒并腾飞的中国人,便开始全面融入这个世界,成了一个再也无法忽略的存在。但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与对中国的偏见同样强烈。可惜,不假思索地粉饰与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让中国故事始终无法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实力忽而孱弱忽而强悍,中国形象忽而在崛起,忽而又成了“威胁”……中国的面貌在海外于是变得模糊不清,遭到百般猜疑。因为模糊和不信任,失去了沟通与对话的良好语境,奥运圣火传递在一些西方国家遭到抵制,就让国人心痛且心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曾经指出,在西方颇有市场的冷战思维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凡是中国赞成的,他们就质疑;凡是中国反对的,他们就支持。

中国,因经济腾飞而掀过了挨打的屈辱一页,又该如何走出挨骂与误读的尴尬窘境呢——国家形象,成了中国面临的极为严峻的战略问题。

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开始让世界惊艳。然而,在绚烂的烟花背后,真实的中国只是若隐若现。要认知一个真实的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现在,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出现,不但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视,也标志着难能可贵的平民视角。推出中国知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消除海外对他们的陌生;推出中国更多的平凡面孔,让普通人的微笑去打动海外人士,这是一种质朴的回归,也是自信的表达。

不过,纽约街头闪现的中国人的微笑,对重塑中国国家形象而言,仅仅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事实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更多的还在于行动,在于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各种中国故事——从长远来说,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不光要听我们在说什么,更要看我们在做什么……

来源:人民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