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二五” 国强民更富

来源:人民日报
2010-10-25 09:39:21

 

走进“十二五” 国强民更富

这是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咨询点拿取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资料(2010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金维刚表示,首先要瞄准“空白点”,健全体系。比如,新农保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但城镇居民养老还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下一步应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此外,还应当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其次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

第三是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此外还要提高待遇,并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他谈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5年,国家应着力于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继续改善退休职工待遇。

金维刚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在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让百姓安享幸福生活。”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国家这些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们深有体会。”家在东北的刘文松、李慧娟老两口说,5年前两人的退休工资共有4000多元,现在涨到了7000元左右。“牛奶、水果天天有,吃药打针不犯愁,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吃穿住行,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比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比如在全国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迟福林认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老百姓为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消费,要求增加收入;为谋求价值体现和社会尊重,要求劳动报酬更加公平公正。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了,才敢消费,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