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吴起备受关注,却是因为这样一则消息——今年,它将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从学前到高中的全民免费教育。
事实上,从2007年起,吴起县便已经开始努力推行免费教育。三年过去了,吴起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贫富之别
新寨乡中心小学在一座山坡上,距离县城25公里。这里是新寨乡166名儿童的另一个家,整洁的宿舍里挂着他们自己折的纸鹤,床边贴着他们的大头照;教学楼的走廊里和楼梯边,还挂着孩子们的画作。
7月2日是个周五,孩子们结束了一周的学习,在塑胶跑道上排好队,等着坐校车回家。校车是一辆30多万元的中巴车,是2008年由县里统一配备的。
红色的地毯、画着卡拉熊的绿色座椅,两位老师跟随孩子上车,护送他们回家。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路上,清脆的歌声在绵延逶迤的黄土高原间回响。
14岁的刘立印唱得很开心。他说,这些歌都是音乐课上老师教的。
窗外,不时可以看到一排排抽油机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一吨吨石油从地下抽出,通过管道输送出去。
教了16年书的校长齐贵廷说,吴起一直很穷,如果没有这些石油,难以想象有一天这里的农村孩子能有这么好的上学条件。
吴起县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北临毛乌素沙漠,自然环境恶劣。1992年,吴起的地方财政收入仅有402万元,是个全国贫困县。从2003年起,吴起开始大规模开采石油,并以每年30万吨的速度递增。石油为吴起县带来了滚滚财源,2006年,吴起县总财政收入2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成为陕西首个地方财政超10亿元的县。
去年,吴起已成为陕北地区石油资源区块面积最大、石油产量最多的县。其生产总值也达到了81.87亿元,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高达16.07亿元。
站在四星级宾馆的观光电梯里,可以看到土窑洞旁,一座座20余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胜利山下的长征广场灯火辉煌。多瑙河西餐厅里,可以吃到牛排、意大利面,“我们这里的消费比西安还高。”在吴起,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
不过,这些都离当地的农民很遥远。“农民还是挺穷的。他们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如果不是免费,很多家长根本供不起孩子上学。”齐贵廷说。
刘立印的姐姐在县城念高中,父母在家务农,每年靠种庄稼挣几千块钱。父亲刘树龙说,一个高中学生一年的花费在3500元左右,对农民来说太贵了,所以以前村里念高中的很少。现在免费了,自然都去上了。
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298元,分别低于全国、延安市平均水平1289元和127元,收入平均水平不及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而县委书记冯振东在对全县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逐户进行40多天的调研后,还发现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农户的7.3倍,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是普通务工人员收入的1.86倍,而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的外出劳动力是普通务工人员收入的7.7倍,贫富差距十分悬殊。
教育欠账
2007年,冯振东在《延安日报》上撰文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县大量农村人口走出农村,走向城镇,苦于没有一技之长,靠苦力务工,收入很低。”
冯振东开出的药方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外就业率。他发现吴起县的教育积弊很多。由于迅猛的城镇化,农村学生数量锐减,师资流失严重,而城镇学校则过于拥挤。2006年,全县在校学生25548人,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却只有1244名,且分布在158个学校,校均规模仅7.87人。其中1生1校的学校有31所,占总数的19.62%;5生以下的有105所,占总数的56.76%。“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普遍存在。
刘立印当时就读于新寨乡石台子小学。全校四个年级,一共20个学生,5个老师。“我们班就5个学生。除了语文课和数学课以外,还会上体育课,就是老师带着我们在操场上玩。”
那时,齐贵廷还在王洼子乡教学办公室工作。2007年,他下辖5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从140多名下降到45名。最少的一个学校,只有1名老师,3名学生。每天学生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到土窑洞里上课。“别说没啥设备了。就算有硬件,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教不了那么多门课。教育水平可想而知。”
而城镇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原有条件无法满足新增学生。县城初中和小学的班额分别达到60人和58人。“最多的一个班达到了上百人,可以说是前贴黑板后贴墙。有个学校实在坐不下了,就在操场上搭了简易棚,学生冬天在里面上课冻坏了。”冯振东说。
农村的学前教育更是稀缺。2006年,全县的幼儿入园率只有68.5%。2004年,李雪梅从延安培植艺术学校幼教专业毕业后,回到吴起,发现竟然没有用武之地。全县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她所在的吴仓堡乡则连一所幼儿园都没有。于是她投入3万多元,租了4个窑洞办起了幼儿园。除了桌椅,教室里只有一架电子琴、一台电视,天冷了,就生个火炉取暖。她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收取175元的保教费和几十元的课本费。她挨家挨户地去招学生,但也只招了20多名。
高中阶段的入学率更低。2006年,全县的高中普及率仅有59.28%。那时,吴起县高级中学校长张俊殷经常为学生的学费发愁。有一次开学报名,他看见一个学生坐在楼梯的台阶上放声大哭,一问,得知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他看着心痛,让班主任先给她报上名再说。“我也很为难。一个,两个的,我能做主给免了。多了,我也协调不了啊。”
当时,吴起县高级中学每年高一招生计划大概是1200人,但每年都有一两百名上线学生因家庭贫困,没来报到就跟着大人出去打工了。
免费教育
在冯振东的提议下,推行免费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的决议很快就在县常委会通过了。他说:“没什么争议,很顺利。谁家都有孩子,谁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秋季,吴起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对小学至高中的所有学生实行五免一补,即免除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取暖费、信息费,并补贴寄宿学生生活费——小学与学前班2元/日/人,初中3元/日/人,高中1.5元/日/人,一学期以125天计。
与此同时,将全县158所农村小学一次性撤并,农村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随后,吴起县投资5亿多元,新建了一中、二小、二幼,改扩建了高级中学等12所中小学校,并按照教育部部颁一类标准,配置了一流的教学设备。同时,还投入近6000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
2007年,刘立印和他的4个同学告别了石台子小学。他们和全乡的小学生们一起就读于投入上千万元新建校舍的新寨乡中心小学。
在这里,他第一次有了音乐课、美术课、英语课、舞蹈课、实验课。教室里的黑板也变成了电子白板,黑板大小的电子触摸屏内,存有大量教学资源,老师用电子笔书写或直接调取网络课件。他也开始了住校生涯,虽然一开始有点想家,但每天晚上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唱歌、打球,又让他迅速忘掉了这点小烦恼。
刘立印的姐姐则到了县城读高中。姐弟俩不用交一点费用,两人每天还有政府发的生活补助。如果他们学习好的话,还可以获得奖学金。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分别为高中30%,初中20%,小学10%,分为一、二、三等,最高500元,最低100元。另外,贫困生还有可能获得400元到800元不等的助学金。
2009年,在新寨乡中心小学的隔壁,政府又投入了280万元,新建了新寨乡第一所幼儿园。每个教室都是钢琴、电视、DVD,还有空调、饮水机。楼顶设有风雨活动室,无论天气如何,小朋友都可以在上面玩耍。李雪梅被邀请担任其第一任园长,这让她喜出望外。此前她自己创办的吴仓堡乡幼儿园也获得了政府50多万的投资。于是,她自己又追加了50万投资。今年,吴起的免费教育又扩展至学前教育。吴仓堡乡幼儿园的人数达到了120多人,新寨乡幼儿园也比去年翻了一倍,达到了84名。李雪梅对未来充满希望。
新寨乡只是吴起这三年来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吴起大地上,最忙碌的工地往往就是校园。投入了1.5亿元的吴起一中承载了最多的期待。砖红色的建筑简洁大气,而一侧的吴起体育馆竣工后也将无偿划归其使用。明年,刘立印小学毕业后,就将来到县城,入读这所中学。
在地方官员的描述中,对于教育的投资,是“要多少给多少”。2007年以来,吴起县在教育上累计投入总计8.5亿元。
惠及全民
对于吴起来说,免费教育只是一个开始。
2007年,吴起面向全国招聘名特优教师,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年薪10万-15万,分配120平米住房,并解决家属工作。当年即招收到12名优秀教师。此后每年,吴起高级中学都向全国招揽人才。
而其他教师也能享受到各种名目繁多的津贴。比如2009年开始的骨干教师评定,80%的教师都能被评为骨干教师。每个骨干教师每月都能获得1800元至150元不等的津贴。加上工资,吴起县一名普通教师每月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
重赏之下,是吴起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吴起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2000年以前,全县都少有本科生。
2006年,全县一类本科的上线人数仅16人。县里家境好的家庭都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延安、西安上学。冯振东的孩子即在西安上学。
张俊殷说,2006年以前,每年中考前100名的学生很少有留在本县就读的;2006年仅留下了两个。
在吴起,考上北大清华,奖励10万;考上十大名校,奖励5万;即使是考上专科,亦可以获得2000元的奖金。不过,至今还没有人获得10万奖金。“都说北京房子贵,我们要有谁能考上北大清华,县里就奖他一套房子。”冯振东开玩笑说。
除了让学生通过高考进入精英教育的通道以外,吴起还推出“人人技能工程”这样的全民教育。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与全国20多所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建立联系,对不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4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由政府提供学费,实行全口径、全免费、全覆盖职业教育和“菜单式”技能培训。
2007年以来,人人技能工程先后对1.5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花费1800万元。最受欢迎的一项培训是驾驶,累计报名人数已超过两千。但在今年,这项培训被取消了。人人技能工程综合办公室干事李金龙说,学的人太多了,这项技能在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而且很多人学车不是为了谋生,这与政府的初衷不相符。每年1000万的预算都没花完,但也不能乱花。
去年,他送一批学员去山东某职校学习,学校建议他们将专业由汽车维修升级为高级汽修,学费也由每人数千元上升到两万余元。李金龙跟领导电话申请后,当即就同意了。“培养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劳动者拥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才是政府人人技能工程的目的。只要与此相符,政府都是不惜成本的。”
从2007年起,吴起陆续送了数批学员去宁夏师范学院学习幼教专业。李雪梅两个幼儿园里的12名老师,大多来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吴起县的免费教育还惠及在吴起的外来人口,他们的子女在吴起读书得到了与本地人相同的待遇。冯振东并不担心这会导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他说:“他们也为吴起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嘛。他们的到来还能刺激消费呢。更何况吴起的教育远没有到达那个水平。”
效果初显
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在吴起高级中学,当地政府在教育上从2007年以来的动作已经显现出效果了。
张俊殷说,免费教育和引进名特优老师,在2007年秋季就引爆了当年的高中招生。500余名吴起籍学生要求从外地转回来。这么庞大的数量将导致学校的严重超标,张俊殷拒绝了。但家长们又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有一位家长当面与他大吵起来,后来这位家长还找到县长。县长对张俊殷说,能安排就尽量都安排吧。最终,那一年,吴起高级中学还是接纳了300余名回流的学生。“剩下的200余名学生后来也都进来了”。
经历了最初的风波后,张俊殷欣喜地看到了学校的日新月异。此后每年中考全县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县就读的越来越多,在2010年,这个数字更是攀升到了70多名。他发现再也没有学生一拿到书先去看定价,没有人再为学费苦恼,师生们的笑容更加从容、轻松。
高考一本、二本的上线人数也一直上升。2008年,吴起高级中学学生摘取了延安市的文科状元;2010年高考,吴起县一本上线57人,二本上线280余人,这些都是历史新高。
吴起县的另一项统计显示,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67元,较2006年净增5269元,增长2.29倍。
这些成绩的背后自然都离不开石油的强大助力。很多人不免质疑:当石油枯竭之后,吴起的财力将何以为继?吴起的免费教育将何去何从?
对此,冯振东不以为然。他说,吴起的石油至少还可以再开采50年,而免费教育坚持到那时,吴起早已人才辈出。他坚信人才将会创造比石油更巨大而长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