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拯救”斯诺克 丁俊晖身后是救世主

2010-04-06 09:19:42
中国“拯救”斯诺克 丁俊晖身后是救世主

4月4日,中国选手丁俊晖在比赛中。当日,在2010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决赛中,丁俊晖以6比10不敌威尔士选手威廉姆斯,获得亚军。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刚结束的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一票难求。黑龙江大庆的超级球迷段炼不惜花费近两个月的工资负担机票、多张门票和食宿,赴京看球;而远在英伦,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新主席赫恩正在殚精竭虑,试图“挽救”这项在本土日薄西山的运动。

烟草广告被禁之后,一直以烟草公司为“金主”的斯诺克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幸好他们及时发现了丁俊晖。对于一个在英国本土也正日益没落的地域性运动,丁俊晖和他身后13亿中国人所代表的,是市场,是金矿,是救世主。

丁俊晖,他不是一个“人”

在数年的沉寂后,丁俊晖打破“北京魔咒”,在4日结束的中国公开赛上夺取亚军,世界斯诺克协会只怕比中国球迷更高兴。

2005年首届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即将失去烟草赞助的世界斯诺克协会心满意足地看到,持外卡参赛的丁俊晖奇迹般收获了职业生涯的首个排名赛冠军。常年垄断斯诺克赛事转播的BBC(英国广播公司)立即在网站撰文:《丁能够成为斯诺克的‘救世主’吗》。这并非完全是哗众取宠。因为那一年是烟草和斯诺克联姻的末代纪元,财政捉襟见肘的世界斯诺克协会却不惜自掏腰包令中国公开赛在北京“重生”。

对该协会来说,他们看上的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他身后的13亿人口,以及世界上扩张最快的经济体。这是任何体育项目都梦寐以求的市场,尤其是被斩断了旧财源的斯诺克。

相较于耗了不少年头才找到姚明作中国“代言人”的NBA,以及至今也未获得大部分中国观众欢心的F1,斯诺克太幸运了,丁俊晖的崛起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大大缩短了开拓市场的前期投入。世界斯诺克协会在两年的短暂投资后迅速获得了收益,2007年起,由于北京的时博国际全面接手赛事运营,协会从此可以坐地收钱。同年,第二项斯诺克中国赛——首届上海大师赛诞生。

首届中国公开赛决赛就吸引了过亿电视观众,近几年收视率也稳步增长,在中央电视台收视排名榜上名列前茅。对世界斯诺克协会而言,这意味着转播收入和更多的赞助商,而更多的赞助商就代表着更多的钱……回想起来,2003年16岁的丁俊晖刚刚转为职业球员时,就在久负盛名的温布利大师赛上获得一张令人羡慕的外卡。那时世界斯诺克协会绝非无的放矢。

所有的英国选手也热爱中国,人民币比英镑好赚多了:奖金很可观,观众超级热情,组委会还包路费和吃住。目前世界前16名的选手几乎都有中国的赞助商,而在英国,在媒体上看到斯诺克选手代言广告的概率和中彩票有得一拼。

2007年,丁俊晖作为一个非奥项目的选手,居然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国际影星章子怡这样的人物比肩,共同当选2006年世界杰出华人。“丁俊晖效应”还带动了梁文博、刘闯等一批中国球员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小球员正在投身职业斯诺克运动。

斯诺克未来在中国

“斯诺克的未来在中国。”丁俊晖的经纪人张萌、时博公司的总经理夏海峰、中国香港老将傅家俊都坚信。

“斯诺克的未来确实在中国。”英国媒体,艾伯顿、罗伯逊等明星球员也承认。

“斯诺克其实在西方已经不行了。”在英国练过一段时间球的中国新秀刘闯称。

今年的中国公开赛,不算宽敞的新闻中心都容纳不下蜂拥而至的记者。新闻官埃文很惊喜,因为这里的媒体人数甚至是最高级别赛事、世锦赛时的两倍。选手们也惊喜,他们得到了在英国享受不到的“超级明星”待遇。世界斯诺克协会更惊喜,他们同中央电视台签订了不少于25小时的转播协议,但实际转播时间超出不少。

首轮莫名出局的奥沙利文一定很得意:在中国马不停蹄的“赶场”让他根本不在意奖金那点小钱。英国人则必然震惊:正逢足球亚冠联赛,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却选择了转播斯诺克;在英国,这不啻于欧冠联赛为斯诺克让路。“一定疯了”,他们会说。

中国媒体频频用“爆满”形容这里的两个排名赛事。在英国,英国媒体“炒”的是这个风靡一时的项目已无人喝彩。2008年1月的温布利大师赛期间,《卫报》记者约翰·阿什登写了一篇文章《温布利之伤:斯诺克无光》,描写这项传统赛事在前几轮比赛时门可罗雀,指出这项运动在发源地日益没落,后继无人。据英国一家专业斯诺克网站统计,伦敦的斯诺克和台球球房(俱乐部)锐减到只有十家左右,同上世纪80年代的全盛时期有云泥之别。而在中国,这项运动不断升级,已从最早遍布街头的球案,发展到室内的练球房,再到装修豪华的会所。

尽管像野草一样蔓延在中国每个小镇街头球案上的运动并非斯诺克,而是台球,但基本规则相同,足够让大众看懂投入;而衬衫马甲打造出的“贵族”气息,又能让正步入小康的中国老百姓在愉悦眼球的同时小资了一把;丁俊晖等本土明星同亨得利等英国面孔的抗争,则给了中国球迷欢呼的对象。够“草根”,够明星,够“绅士”,是这项被西方观众认为过时的项目让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某网站专栏作家在《丁俊晖比刘翔更值得尊重和热爱》一文中称,与“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标志性人物刘翔相比,“举家体制”的典型丁俊晖的成功,更能代表后奥运时期的中国体育发展模式,以及新时期的中国梦。

斯诺克仍需自我救赎

1983年,随着彩色电视机普及而广受欢迎的斯诺克运动成为英国男性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然而近年来这项运动却一路没落。除了烟草业退出赞助的影响,电视节目的丰富,体育和娱乐项目的多样化也给了观众和球迷更多选择,保持着沉闷冗长风格的斯诺克自然风光不再。

世界斯诺克上任不久的新主席巴里·赫恩痛斥这项运动不思进取、在英国和欧洲大陆濒临“死亡”,他大刀阔斧地策划了提高奖金、增加赛事、缩短赛制等改革措施,希望能在老地盘上让这项运动重振雄风。协会商业总监米尔斯·皮尔斯表示,“欧洲复兴”计划无损于中国市场在斯诺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出该计划正是因为斯诺克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吸引力日益下降,而赫恩对中国市场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功“非常满意”。皮尔斯说:“毫无疑问,中国将在他的战略里继续占有重要的位置。”

赫恩策划过许多经典的商业案例。这个曾让飞镖运动神奇复兴的英国老人,确实有望让斯诺克运动实现自我救赎。

夏海峰非常欣喜于斯诺克在中国的发展势头,但他却并不希望斯诺克像乒乓球一样成为中国的“国球”。“我们看中这个赛事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有中国元素,但这同时意味着,它必须是一项国际化的运动。否则像乒乓球一样,国际大赛决赛成了中国人的‘内战’,观众并不爱看。”他说。

来源:新华网(记者 李丽 汪涌 姬烨) 编辑:宁波

标签: